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
當需要查找某些具體信息時,讀書筆記可以提供更快捷、更準確、更方便的查閱方式。寫好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有什么技巧?這里給大家整理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方便大家學習。
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篇1
筆尖流轉(zhuǎn),勾勒著華夏的符號。娓娓而來,人間的一草一木傳出芳香。
我們舉頭望天,看得到鋪天蓋地的霧霾沉寂了世界,卻看不到飛鳥的奮力翱翔,閃爍它生命的光輝;我們穿過樹下,看得到滿地的枯黃阻礙行走,卻看不到樹葉燃燒著自己的身軀延續(xù)了樹的枯榮;我們俯身低頭,看得到讓自己頭破發(fā)麻的螞蟻在腳下穿梭,卻看不到它們正舉著重其千倍的'食物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著原始勞動,只為挨過下一個嚴冬……
曾幾何時,有那么多絕美的畫面從眼前悄然劃過,我們卻不曾得知;曾幾何時,有那么多生命的贊歌在耳畔流轉(zhuǎn),我們卻不為所動……
讀《人間草木》,我才知道自己,曾經(jīng)錯過了那么多。
人間草木,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汪曾祺筆下的芋頭、豆芽、鐵蒺藜、紫薇、秋花、冬樹……無一不是隱秘在不為人所注意的小角落里。正是這樣細小的生命,分織交繪我們這樣美麗的世界。作為經(jīng)歷過風風雨雨的作家,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這些細小美好的眼睛,正是體現(xiàn)了汪曾祺細膩的心。
世間風物,平中顯奇,談中有味,既有濃郁的人文關(guān)懷,又彌漫著最獨特的氣質(zhì)。短短一篇《螃蟹》,揭露了“兇惡和滑稽往往相似”的真理;一片《刀螂》,呼吁孩子們從電玩中解脫出來,回歸自然的懷抱……我們自陽光從天際中露出便投入另一片光芒下——屏幕的光。手機屏幕的光,電視屏幕的光,電腦屏幕的光已將孩子們的視野與心團團圍住,封鎖。這樣的孩子們又如何知道遛鳥的學問,逗蟲的樂趣呢?在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不斷壯大的同時,現(xiàn)實世界正在以殘忍的速度不斷縮小。
行者無疆。四周山色臨窗透,一夜溪聲入夢清。一葉飄落而知秋,一葉勃發(fā)而又春。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卻又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由此可見,出門遠行,價比千金。國子監(jiān)、胡同、泰山、天山……這些孕育著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并非文字可承載。汪曾祺就像一個拿著大口袋的尋寶人,來到一個大寶窟,只能帶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里行間。宅在屋子里的作家如同沒有陽光雨水滋潤的種子,即便深埋于沃土之下,也無法生根發(fā)芽,更別提枝繁葉茂了。藝術(shù)永遠是源于生活,不懂得熱愛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的人,也無法寫出動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過客,但是他對這里的了解比我這個常住人士要多得多。關(guān)鍵就是他懂生活,懂發(fā)現(xiàn)。街邊小草,枝頭小鳥,也是錦繡山河中的一滴墨。關(guān)注這些一草一木,我們在能更好的詩意地棲息在這個世界中。
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篇2
下雪了,這個時候如果喝酒是很舒服的,但是沒人和我一起去買酒,于是算了。隨即想起這篇,改了改本來寫的更死板的文章,由死板的最高級下降到比較級,大概。實在是沒什么文采可言,我也算努力過一把,不想再改了。
一入眼是非常逼人的色彩,汪先生寫花草,用詞極美。這些花花草草是自然的東西,給人很舒服很清新的感覺,于是我就以為這就是他要說的人間草木吧。但是其實不是的,他的人間草木,是更多的東西。
我們接著看到汪先生寫吃的,也寫的非常厲害,美食文寫到這個程度,看著就讓人食指大動。事實上,你在淘寶上搜索汪曾祺,第一個出來的不是這本人間草木,而是汪曾祺談吃,可見他老人家會吃懂吃是總所周知的。
就我個人拙見,汪先生到處去玩這一塊和其他部分比較,雖然還是可看的文章,但這部分不像別的部分一樣好得出彩。大概是因為這個主體比較單一:汪先生經(jīng)常出行,出行所寫的文章總不免談到別的事情,也就會被歸納到別的部分里,所以這部分就顯得單調(diào)了。
但下一部分是我覺得這本書最精彩的部分,關(guān)于在西南聯(lián)大求學的經(jīng)歷和回憶自己的老師和朋友,非常的有意思。這內(nèi)里其實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學風問題,我便不鋪開來講了。學術(shù)自由的快樂和人活得純真是很重要的。
關(guān)于汪先生的家庭,從文章里可以看到舊時代的痕跡,可能有幾篇的史料價值要超過文學價值。不過有其中一篇《我的父親》寫得感情很動人,很讓人感動。
談寫作比較傾向于寫小說這種,但是有一點是說的很對的,寫作都是寫真的東西,不真實不真誠則不能打動人。
那么,人間草木,真的只是一個選出來一個好看的篇名便來當文集名來用嗎?我想不是的。人間草木,花花世界。過去的現(xiàn)在的將來的,看不見的看過的正看著的,都是人間的一草一木。你看這天下雪了,落在車上的雪容易留下,而地上的容易化。無論是掉在地上還是掉在車上,我都希望沒有會錯這個題意。
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篇3
接觸到汪曾祺寫的小說還是在學“端午的鴨蛋”的時候,他樸素而形象,生動而有趣的語言吸引到了我。特別是描寫吃鴨蛋的時候,寫到筷子一戳,紅油就流出來時,我的口水也跟著流出來了。于是我開始更多的關(guān)注他。
不出所料,《人間草木》這本書依舊是他那令人舒適的風格。他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卻比我們多了一雙更會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像“故鄉(xiāng)的元宵”這篇文章,他會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元宵時唱的歌前面都有個“格炸炸”,會發(fā)現(xiàn)燒香的老媽媽鞋底的牛屎,會發(fā)現(xiàn)外地沒有的習俗“看圍屏”,他的發(fā)現(xiàn),都是些很與眾不同的東西,別人在欣賞煙火,他在觀察煙火的聲音。這里可以體現(xiàn)出他的敏銳。
我最喜歡聽他解說家鄉(xiāng)的那些吃的。他喜歡先表示要解說的東西有多么多么著名,又有多么多么美味,哪些人愛吃,哪些地方有賣的。讓我們了解到這些東西的名氣以后,再一一道來。先是它的色澤,胭脂紅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著吃焯著吃等等。他簡直就是個美食家,面面俱到樣樣俱全,豆汁兒,豆腐,手把肉,貼秋膘,栗子······樸素的語言更能讓人親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并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知道這么多。
再來就是他所描寫的季節(jié)。夏天,他直言不諱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據(jù)梔子花香味太濃,讓人難受的特點,再根據(jù)文人對梔子花的'評價,把梔子花擬人化,于是我們看到梔子花怒罵文人:“我______就這么香!你管得著嗎?”他用了俗語,讀到這里,我感覺自己跟這篇文章更親近了。冬天,在他們家鄉(xiāng)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梢赃M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窩,可以睡懶覺,打牌,玩雪,做“年燒餅”。我在想,這些體驗,幾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導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會更快樂舒適一些。可在當?shù)厝诵睦?,冬天被賦予了特殊的韻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氣的,我從他的文章里讀到了他自己,他是一個平和,友善,寬容,樂觀,真誠的人,更是一個熱愛家鄉(xiāng),生命與生活的人。我最后想起了他的一句話:
“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充滿希望的?!?/p>
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篇4
下雪了,這個時候如果喝酒是很舒服的,但是沒人和我一起去買酒,于是算了。隨即想起這篇,改了改本來寫的更死板的文章,由死板的最高級下降到比較級,大概。實在是沒什么文采可言,我也算努力過一把,不想再改了。
一入眼是非常逼人的色彩,汪先生寫花草,用詞極美。這些花花草草是自然的東西,給人很舒服很清新的感覺,于是我就以為這就是他要說的人間草木吧。但是其實不是的,他的人間草木,是更多的東西。
我們接著看到汪先生寫吃的,也寫的非常厲害,美食文寫到這個程度,看著就讓人食指大動。事實上,你在淘寶上搜索汪曾祺,第一個出來的不是這本人間草木,而是汪曾祺談吃,可見他老人家會吃懂吃是總所周知的。
就我個人拙見,汪先生到處去玩這一塊和其他部分比較,雖然還是可看的文章,但這部分不像別的部分一樣好得出彩。大概是因為這個主體比較單一:汪先生經(jīng)常出行,出行所寫的文章總不免談到別的事情,也就會被歸納到別的部分里,所以這部分就顯得單調(diào)了。
但下一部分是我覺得這本書最精彩的部分,關(guān)于在西南聯(lián)大求學的經(jīng)歷和回憶自己的老師和朋友,非常的有意思。這內(nèi)里其實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學風問題,我便不鋪開來講了。學術(shù)自由的快樂和人活得純真是很重要的。
關(guān)于汪先生的家庭,從文章里可以看到舊時代的痕跡,可能有幾篇的史料價值要超過文學價值。不過有其中一篇《我的父親》寫得感情很動人,很讓人感動。
談寫作比較傾向于寫小說這種,但是有一點是說的很對的,寫作都是寫真的東西,不真實不真誠則不能打動人。
那么,人間草木,真的只是一個選出來一個好看的篇名便來當文集名來用嗎?我想不是的。人間草木,花花世界。過去的現(xiàn)在的將來的,看不見的看過的正看著的,都是人間的一草一木。你看這天下雪了,落在車上的雪容易留下,而地上的容易化。無論是掉在地上還是掉在車上,我都希望沒有會錯這個題意。
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篇5
《人間草木》這本書,我認為是文言文和白話文結(jié)合,每一章都寫出那種人間瑣事。一般我寫長作文都不會去寫生活中的小事,但汪曾祺不一樣,感覺每一件家常小事、朋友性格、每一朵花開花落、成熟、腐爛都值得他去寫,每一篇散文都像是在和知心朋友說話。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這篇,還分為4小篇,我認為最后一小篇《黃滬。爬山虎》應是葉不是花,菊花里我最喜歡最后一段,我也認為菊花一盆盆看是很好的,這樣就能發(fā)現(xiàn)每一盆菊花的特點去欣賞它獨特的美,扎起來卻只能感到一眨眼的震驚,覺得無趣。在《秋葵雞冠鳳仙秋海棠》這篇文章里,我最喜歡第3段,更讓我感到鳳仙花的實用,秋海棠也讓作者睹物思人,果園的收獲里,寫葡萄的時候,那種熟練的感覺,讓我覺得汪曾祺種葡萄很久了,也很用心。
老媽買的那本書,前有汪曾祺的畫,飛灑的墨汁,瀟灑的畫,配上文中應景的.段落,簡直文中有畫畫中有文,在這些畫里,我最喜歡第四張畫,這張畫的枝條一直垂到畫紙最下方,正好應了“抽條甚長”這句話,汪曾祺的文和畫都可以用“簡練”一詞來形容,文章的簡練是猶如文言文的白話文,畫的簡練是因為他的畫簡練到最少11筆就可畫成。
人間草木這本是里的葡萄月令是汪曾祺被判為“右派”時寫的,但卻無一點不開心,就像是沒被冤判一樣,所以更造就了一種獨特的風格,那種漫不經(jīng)心、娓娓道來的感覺。
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篇6
汪曾琪先生的《人間草木》一書,放置于床頭,有時讀個七八章,有時讀個一兩章,斷斷續(xù)續(xù)的竟也讀完了。這種散文,讀起來沒壓力,心情卻又是愉悅的,到是適合我這種沒什么計劃的人。書中或花鳥、或魚蟲、或旅行、或回憶,這世間風物在汪先生筆中透著氣息、透著風味、夾雜著樂觀與幽默傳達到我眼中心里?;叵敫鱾€章節(jié),留有深刻印象的要論以下三章:
一、四川雜憶
四川是我極喜愛的地方,除去對家鄉(xiāng)的鄉(xiāng)情外,這地方讓我一直心心念念,十余年來去了四五次。
汪先生寫樂山,寫的是樂山大佛,寫的是司馬光的“登山亦有道徐行則不躓”,他看的是字,談的是見道之言。而我心里的樂山,念的是樂山的蹺腳牛肉。牛肉吃過不少,廣東潮汕的牛肉丸Q彈有勁,燙火鍋的牛肉又是鮮嫩爽口;臺灣的牛肉面的牛肉則是軟爛無比、入口則化;四川的水煮牛肉則是鮮香嫩滑。而則翹腳牛肉與別不同,它是用牛棒子骨、牛脊骨、中藥材包、料包等一起吊湯熬制,將牛肉跟牛雜等同涮,吃的時候取出牛肉往本地烘干的紅辣椒面上一沾,辣椒的香與辣配合牛肉的鮮與嫩填滿口腔,人間美味不過如此。
據(jù)查,翹腳牛肉最早是救濟窮人的食物。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在四川樂山有位擅長中草藥,精通歧典之術(shù)的羅老中醫(yī),在樂山蘇稽鎮(zhèn)河邊懸鍋烹藥,救濟過往行人。其間,他看到一些大戶人家把牛雜(諸如腸子、牛骨、牛肚、草肚之類)扔到河里,覺得很可惜。于是,他把牛雜撿回洗凈后,放在有中草藥的湯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熬出來的湯味甚是鮮香。因味特湯香,又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所以,特意來飲者絡繹不絕,堂堂爆滿。其間沒有席位者,有的站著,有的蹲著,有的就直接坐在門口的臺階上蹺著二郎腿端碗即食。久而久之食客們便形象的起了一個“蹺腳”牛肉的別稱,且流傳至今。難怪當初在巷中小店,當?shù)厝司鄄鸵蝗艘慌杪N腳牛肉,也無他菜就呼哧呼哧的吃了起來,期間大汗淋漓、姿態(tài)各異,原有此故。
汪先生寫峨眉山,寫的是清音閣到洪椿坪的美景,一邊是山一邊是水,水穿石而過,飛鳥駐足,風景極好。我們也去了峨眉,路上風景雖美,但因是自駕,一路匆匆,未曾駐足,不能得見這種山水間蒙蒙耳耳的形態(tài)。但好在趕車時候肚子餓了,停下車來隨意尋了一家農(nóng)家小店,一人來了一碗豆花。這豆花點的不硬不軟剛剛好,擺在碗中一大塊一大塊的,筷子剛好夾得起來,聞到的是滿滿豆香。配上蔥花、蒜泥、香油、椒油、蘿卜丁或者別的咸菜,一口下去,清香爽口又綿軟細膩,絲毫沒有點豆腐的堿味,這家豆花便也成了我吃過的最好吃的四川豆花。
汪先生還寫了巧遇五臺山來拜金頂?shù)暮蜕?,和尚進廟,得一百八十拜,不知道是不是他們的真心誠意,一去金頂就看見普賢和尚騎象而來,前面一行天女。而我們?nèi)ザ朊忌讲挪还苡袥]有普賢或者天女,直奔金頂看“日出、云海、佛燈、佛光”的奇景。提前一天入住金頂?shù)木频?,早上五點就爬起來等在金頂?shù)纳介g小路上。一條小路既有長槍長炮,又有我們這種拿手機的;既有裹大衣的人,又有穿著夏裝外套的年輕人,總之人山人海。不知道是我們心意不誠還是運氣太差,太陽一直被層層云霧遮擋,無論怎樣也不肯跳脫出來,只露出一點影子后便沒了蹤跡?!叭粘?、云海、佛光、佛燈”都未嘗得見,空余一點遺憾。
二、跑警報
汪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學習期間,昆明三天兩頭都有飛機警報,一有警報,大家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報。想到飛機空襲,腦海中全是炸彈掉下來,房屋倒塌、火光沖天、血肉橫飛的可怕場景。但在汪先生筆中,一切都是輕松隨意的。他們跑警報有兩個點,聯(lián)大學校附近的馬尾松林就是其中的一個點。一有警報,做小買賣的就把擔子挑了過來,里面常見的吃食中有我小時候最愛吃的麥芽糖。在那個還是憑糧票、飯票購物的`年代,出街走巷的小販豐富了我小時候的生活。每一次我在家做作業(yè)總能發(fā)現(xiàn)丁丁的聲音。一聽到這種丁丁聲,我就立馬扔下紙筆,沖出家門,跑到家屬區(qū)院子里的空曠地帶,總能看到一群小孩圍著一個帶帽子的小販。而我也總會以最快速的沖到小販面前,拽著父母過年給的零花錢遞給小販,眼巴巴的看著小販用小鐵片震下一小塊麥芽糖,然后我就開心的用舌頭不停的舔著麥芽糖,直到沾滿了舌頭、嘴唇、牙齒后,自以為不留一點痕跡的挪回家。
橫斷的山溝是跑警報的第二個點,這個山溝是一個天然的防空洞,即使炸彈在溝頂爆炸,彈片也不容易蹦進來,所以有人利用空閑還修了私人專用的防空洞,洞中還有兩幅對聯(lián),一副是“人生幾何,戀愛三角”,一副是“見機而作,入土為安”。災難面前做對聯(lián)者豁達的心態(tài)著實讓人佩服。汪先生寫到跑警報有三種,聽到空襲警報(飛機飛入云南境內(nèi))大家都不忙下溝,有人看書、有人閑聊甚至還有人打橋牌,一直等看到飛機影子才下溝進洞。常有同事說我是一個心寬的人,前屋著火,只要跟我還有距離,我還可以安然在后屋睡覺。我以為壞的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再壞也壞不到哪里去,著急上火也無濟于事,不如不慌不忙的一件件料理,消除壞事情的影響。把壞事情處理好了,好事情說不定就這么來了。八十年前的前輩們面對空襲、面對災難,沒有驚慌失措、沒有魂不附體,該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該洗頭還是洗頭、該煮糖水還是煮糖水,一切如常。汪先生說這是我們對待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有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都有“不在乎”的精神。而我感受到了中國人的韌性、中國人的無所畏懼,有陽光有水份時我們是白楊,高大而直立,但面對危險面對困難時候我們又是雜草,野火吹不盡,春風吹又生。
三、西南聯(lián)大
關(guān)于西南聯(lián)大汪先生寫了好幾篇,寫校舍、寫大師、寫自己,相互之間偶有重復之處,但西南聯(lián)大的生活卻是極讓人向往。聯(lián)大校區(qū)分散、條件艱苦,但課程可以隨意旁聽,系圖書館的書可以隨便借閱無須登記。教授講課,想講什么就講什么,想怎么講就怎么講。教授之間不論長短,你講你的,我講我的。其中著墨寫了聞一多先生講課,提及他講課“圖文并茂”,畫出女媧、伏羲的各種畫像,口講指畫,有聲有色。又提聞一多先生講晚唐詩,講晚唐詩和后期印象派中的點畫派聯(lián)系起來,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將文學和畫畫結(jié)合起來講,非常人所能為,難怪聯(lián)大文、理、工學院的學生要穿城而聽。聯(lián)大多數(shù)教授對學生呢,要求也不嚴格,中文系的學生讀書報告都不重讀書,而重有無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歡人云亦云。因此汪先生寫李賀,說別人的詩是畫在白底子的畫,而李賀的詩是畫在黑底子上的畫,故顏色特別濃烈,大為聞先生贊賞。有一個研究聯(lián)大校史的美國教授以為聯(lián)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問為什么?答曰自由。是否是聯(lián)大人才更多我沒有考證,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個學校,有好的設(shè)施故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學校的氛圍,老師教得自由,學生學得自由,以此激發(fā)思考、激發(fā)創(chuàng)見。
上世紀的教學就如此開放,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教學體系,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讀書寫文章就先學三段式,總分或者總分總。數(shù)學就學老師教的規(guī)律,至于為什么是這個規(guī)律,怎么發(fā)現(xiàn)這個規(guī)律不在我們的學習范圍。小伙子呢,形式上學校是靈活了許多,各種社團各種興趣課,但從整體上、從根本上還是死記硬背的多一些。我看學而思的數(shù)學,老師就是把公式或者模型硬教給孩子,讓孩子解題套公式。對于語言確實需要大量的閱讀大量的寫,但如果一直這樣過度強調(diào)記、背、算,只會固化孩子的思維,而這些固化的東西遲早會被人工智能、機器取代。所以還是希望學校、老師、家長共同努力,學數(shù)學呢不僅教公式,還可以多去研討一下公式背后的原理,讓孩子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學語文呢,不僅讀課內(nèi)之書,讀我們國家的書,中外古今都讀讀,體驗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美。只有讓他們多接觸多體驗,才能讓孩子們學會思考、學會提出自己的意見,學會理解自己、理解世界,也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不一樣的世界。
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篇7
一花一世界印象中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是平實親切有生活滋味兒的。
而我呢,在十幾歲的時候,總盼望著被什么醍醐灌頂,一語驚醒。一心想看更壯烈的、跌宕的、發(fā)人深省的經(jīng)典大部頭,所以對這樣一位被以平實稱道的作家,并不上心。是老師推薦,才去拜讀了《人間草木》,書里頭,他寫院子、寫花卉、寫昆明的雨天,寫枸杞子寫葡萄寫北京人遛鳥,不疾不徐地。像是一位在山間閑庭信步的老農(nóng),把昨晚上趕路的馬車不小心抖露出的零碎細軟一一拾起來那樣。
院子里的雜草、野花,雨后冒出來的菌菇,路邊姑娘叫賣的梔子花……這些都是最平常的事物,是今天的我們不太會去停下來關(guān)心的事物。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更向往“深刻”,借由“深刻”帶來成長的滿足?!捌椒病?、“平?!?,這是我們有意去避諱的字眼。其實成長并不就意味著走向成熟深刻,而是我們越來越關(guān)注生活,熱愛生活。以前的我行走在校園里總是腳步匆匆,總想著快些到班,快些到宿舍,擠出那么一點時間來學習。卻往往忽略了許多身邊的景色。記得有一親戚曾說:你們八中門口那個愛的雕像還挺好看的,我上次去辦事看見了。我的'心里一驚,我在八中也快有一年了,怎從來沒注意到那雕像有愛這個字呢,親戚路過一次便幾下了,實在是慚愧,我只得應和道:是,是挺好看的。我總是覺得在學校的生活單調(diào),卻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甚至沒有好好去觀察我的生活,學校的樹我叫不出來名字,學校的小書屋我從來沒進去過,住在一層樓里的同學我叫不上來名字。
而汪曾祺寫《人間草木》,從花草講到食物,再到各地風俗,然后是他在西南聯(lián)大的大學生活及對老師的回憶,最后是自己的家人及寫作。這其中,我感覺到他對生活的熱愛,細致的觀察,真正融入生活感受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他并不像許多作家一般在作品中抒發(fā)自己的悲涼孤獨之感,而是喜歡描寫自己簡單的快樂,讓每一個讀者都感受到他的樂觀與豁達。然而,我們都知道,汪老吃過的苦不比任何人少。
《人間草木》少有華麗的辭藻,少有大段的抒情,少有內(nèi)心的悲傷,取而代之的是平實的描寫,淡淡的熱愛和豁達的心境。書畢,再走在路上,不免放慢了腳步,上揚了嘴角,用心去看周圍的一切,屬于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