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筆記讀后感
讀書筆記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書籍或文章的思想內涵、文化背景等。什么才算好的子夜讀書筆記讀后感?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子夜讀書筆記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子夜讀書筆記讀后感篇1
當《子夜》的鐘聲敲響,夢醒。醒過來時卻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所夢想的東西只是舊花瓶表面的那層浮華的粉飾,早已斑駁、剝落、煙消云散了……
他本應該是個英雄,只可惜生不逢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注定了像吳蓀甫這樣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暗淡前途,因而他的悲劇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
他始終執(zhí)著而堅定著:“不!我還是要干下去的!中國民族工業(yè)就只剩下屈指可數(shù)的幾項了!絲業(yè)關系中國民族的前途尤大!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yè)一定是有希望的!”他時常沉迷于對自己的未來的宏大企業(yè)的遐想中,盡管最終他失敗了,但這種精神不能不令人感動和欽佩。
“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辈徽缤瑓巧p甫的遭遇?
膽識過人、智謀出色、懷有遠大抱負的吳蓀甫,若假以時機,將會成為叱咤風云的人物。然而1930年的半殖民的中國根本無法為他提供一個良好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環(huán)境。外國的帝國主義勢力極力打壓本國的民族企業(yè),而中國也內杠不斷,民族企業(yè)在狂風暴雨中搖搖欲墜,瀕臨破產倒閉的危險邊緣,吳蓀甫只能憤憤地罵道:”那紅軍光景也不過是匪!“
正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一樣,吳蓀甫出眾的才干、雄厚的實力也遭到了別人的妒忌。在吳家,杜竹齋便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大蛀蟲。他在吳蓀甫最為記得時刻,出賣了自己的妻弟,受金錢的驅使投靠了趙伯韜。至此,吳蓀甫建立欠打的工業(yè)王國的美夢徹底破滅。同吳蓀甫比起來,他這是大不義!
讀罷《子夜》仿佛正處在那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時代。
子夜讀書筆記讀后感篇2
《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發(fā)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在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縝密的藝術構思和卓越的創(chuàng)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作家筆下的工業(yè)資本家吳蓀甫,不是庸碌卑瑣的人物。作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一個鮮明的矛盾的統(tǒng)一體。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業(yè)立場的義憤”,但另一方面,壓倒他的一切的卻是“個人利害的籌慮”。一方面強大、自信、有抱負、有手腕;另一方面卻軟弱、空虛。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封建官僚不滿;另一方面又敵視工農。
而《子夜》里最能體現(xiàn)鄉(xiāng)村封建文明與都市現(xiàn)代文明對立沖突的女性形象是四小姐蕙芳。她激烈的精神矛盾是封建社會的集體無意識和開放的現(xiàn)代觀念相對抗的表現(xiàn)。她在父親主宰一切的家庭里受到嚴格的管教,她的心靈痛苦打上了精神迫害狂的烙印。她被父親吳老太爺關在封建囚室里太久,都市生活讓她不適應。身為女性的被動與軟弱,使她沒有勇氣主動追求愛情,便學著已故的老太爺?shù)臉幼?捧起了《太上感應篇》,燒香念經潛心修行。
《子夜》的語言具有簡潔、細膩、生動的特點。它沒有過度歐化的語言,偶爾運用古代成語,也是恰到好處,趣味盎然。人物的語言和敘述者的語言,都能隨故事和人物的性格發(fā)展變化而具有不同特色,使讀者能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子夜讀書筆記讀后感篇3
吳蓀甫這個人的出身和教育背景也與眾不同。他是一個留學德國的留學生,一個海歸派,到國外學成以后回來創(chuàng)辦事業(yè)。他所接受的是西方現(xiàn)代科學的教育,有一個現(xiàn)代性的背景,在年代的世界,德國走在現(xiàn)代科學的最前列。當時在中國人的心目當中,對德國的崇拜就有點像現(xiàn)在對美國的那種崇拜,科學、經濟、包括人的那種高度的紀律性等等,各方面德國都是一個世界性的楷模。所以,茅盾讓吳蓀甫到德國留學,非常清楚是揭示他具有一個現(xiàn)代教育的背景。按我們今天說法,就是最跟世界接軌。
吳蓀甫一出場就不是小打小鬧。他利用父親的喪事,跟另外兩個老板聯(lián)合起來準備建立一個托拉斯,而這個托拉斯如果搞成,他可以一口氣把八個工廠吃下來,把交通、紡織、電力很多事業(yè)都壟斷在自己手里,按照今天來說就成為一個大的集團性的公司。棉紡業(yè)現(xiàn)在是夕陽工業(yè)了,那個時候卻正好是新興工業(yè),那么,他做的是棉紡織、電力、交通等等,都是跟現(xiàn)代化有密切聯(lián)系的產業(yè)。在這個基礎上,吳蓀甫作為一個資本家,他想的絕不是個人賺錢發(fā)家,他已經很自覺地把自己的經商行為、企業(yè)行為,跟國家的利益、國家的前景聯(lián)系起來。所以,當他們準備聯(lián)合這個公司,把八個工廠都吃下,吳蓀甫看著企業(yè)合并的草案,通過這個草案,他腦子里已經出現(xiàn)一個想象:
吳蓀甫拿著那“草案”,一面在看,一面就從那紙上聳起了偉大憧憬的機構來:高大的煙囪如林,在吐著黑煙;輪船在乘風破浪,汽車在駛過原野。他不由得微微笑了。而他這理想未必完全是加榨的。(第5章)
當時他們一起合伙搞的有一個國民黨政客叫唐云山,跟吳蓀甫大談三民主義,談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別人只想著賺錢,根本不理會這一套,“只有吳蓀甫的眼睛里卻閃出了興奮的光彩”。(第3章)可以看到,實際上是吳蓀甫所想象的東西,跟孫中山的想象,跟當時中國全體民族資產階級所想象的是一致的,按我們今天說,也就是要想象出一個現(xiàn)代化。中國人進入20世紀,最大一個夢想,也是最大一個“道統(tǒng)”,就是中國如何實行現(xiàn)代化,如何使中國走向世界最富強的前景。這個時候,茅盾一下子就賦予吳蓀甫一個很偉大的性格。作家一開始就給了他一個很高的起點,是要透過這個人格來貫穿現(xiàn)代化的素質,就是說,這個人本來就是跟我們整個國民對于中國如何發(fā)展現(xiàn)代化的想象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渾然一體的。
這樣的資本家,必然要對政治、對國家提出自己的理想和要求。里面有一個細節(jié),就是吳蓀甫跟他的大舅子杜竹齋兩個人交談,因為杜竹齋是個銀行家,他就說:“開什么廠!真是淘氣!當初為什么不辦銀行?憑我這資本,這精神,辦銀行該不至于落在人家后面罷?現(xiàn)在聲勢浩大的上海銀行開辦的時候不過十萬塊錢……”不過,話說回來,他說“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yè)一定有希望的!”(第2章)茅盾所想象的資本家力量其實是很大的,他們的經濟活動已經跟當時的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操縱當時軍事和政治。
吳蓀甫身上有一種非常強的現(xiàn)代性格。過去已經有人研究過,吳蓀甫所出現(xiàn)的場景,比如客廳、工廠、辦公室、汽車,都是一種公眾的場景。幾乎就沒有一個是幽閉的、靜止的場面。而其他的一些老板,比如他的對手趙伯韜,趙伯韜出現(xiàn)的地方都是鬼鬼祟祟的,第一場出現(xiàn)就是在花園的假山背后,像在搞陰謀,然后在旅館里面,旅館也是很隱私的地方,這個人物始終是在暗處的。而在公眾的場景當中,吳蓀甫所有的行為都是匆匆忙忙,始終是在一個行動當中,他從汽車上下來,走進客廳,發(fā)脾氣,處理公務,然后馬上又出去,好像茅盾是一個攝影機,一直跟著這個人在走。這個藝術形象就一直在動,心情在動,臉色在動,身體在動,始終是通過一個強烈的動態(tài)來展示這個人的性格。比如第7章寫到吳蓀甫在等待公債投機消息的時候就是這樣。一出現(xiàn)就是他一個人在客廳中來回踱步,看時間,自言自語,到書房打電話,跟費小胡子談話,連眉毛都在動:“吳蓀甫不耐煩地叫起來,心頭一陣煩悶,就覺得屋子里陰沉沉地怪凄慘,一伸手便捩開了寫字桌上的淡黃綢罩子的大電燈。一片黃光落在吳蓀甫臉上,照見他的臉色紫里帶青。他的獰厲的眼睛上面兩道濃眉毛簌簌地在動?!边@里有一種很強的緊張感,這個人物一出現(xiàn)就給人與眾不同的感覺。到后來吳蓀甫完全崩潰,到絕望的時候,他就突然去強奸一個女傭,仍然是靠生命力迸發(fā)出來的獸性力量。
這樣一種強烈的動感,跟汽車、跟1930年代最現(xiàn)代化的場景結合起來,這個人物身上就被賦予某種以現(xiàn)代為特征的審美追求。在起首部分就寫到了汽車:“汽車愈走愈快,沿著北蘇州路向東走,到了外白渡橋轉彎朝南,那三輛車便像一陣狂風,每分鐘半英里,一九三○年式的新記錄?!弊髌分袔状螌懙搅恕耙痪湃鹉晔降摹逼?,“旋風般向前進”,強調一種速度和節(jié)奏,這是現(xiàn)代人的感受,這種感受又和內心的焦慮交織在一起。從古典的意義上來理解美,美一定是田園式的、牧歌式的,以靜為主。我們看國畫,國畫里面沒有一個是在奔跑的,人都是在釣魚、喝酒,非常安寧,這種場合才能構成一個美,這是中國古典的審美傳統(tǒng)。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的場面大多數(shù)都是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然后把一個細節(jié)無限地擴大,無限地再生,像《紅樓夢》里吃碗茶可以吃掉一章,這是古典式的一種描述的方法?,F(xiàn)代文學也不是都充滿動感的,但是到了19世紀以后,由于工業(yè)文明發(fā)展,就使人好像處于被鞭打的一種環(huán)境,整個人都被卷到一種社會制度里去,就是匆匆忙忙的動感。這也成為20世紀初西方現(xiàn)代主義流派的藝術家所關注的審美現(xiàn)象。在20世紀初的中國現(xiàn)代作家身上也大量存在著。郭沫若早期《女神》里都是這樣的詩,都是城市在動,喇叭在喊,鼓聲在響,為什么?他就是通過這種非常強烈的聲音和動作,來體現(xiàn)一個時代的節(jié)奏。那么,這樣的時代節(jié)奏,他表現(xiàn)的肯定是跟一個喧囂的、充滿了不穩(wěn)定的現(xiàn)代都市有關系的。
茅盾表現(xiàn)吳蓀甫的每一個細節(jié)當中,處處突出了動感,不能不說他是有意而為之的。這種有意為之,我們姑且把它定名為一種現(xiàn)代性格。不是說,冒冒失失、跑來跑去的,才叫現(xiàn)代性格。而這個有了現(xiàn)代的文化背景、現(xiàn)代人的素質、現(xiàn)代的性格所構成的吳蓀甫,是中國小說里很少出現(xiàn)的一個具有現(xiàn)代人格的形象。
子夜讀書筆記讀后感篇4
初讀《子夜》,總覺茫茫然不知其所云,直到讀了第二遍,才稍稍有些眉目。一方面是其中用了很多的專用名詞,顯得對一般讀者不太友好;另一方面也因為作者的身體原因,寫作意圖未能完全實現(xiàn),作者在“新”的后記里笑稱是“半肢癱瘓”。讀完全書,令人不禁感慨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蘊。書中主人公有一句話給我的印象極為深刻,當一再遇到挫折想要放棄時,他對自我說:“不!我還是要干下去的!中國民族工業(yè)就只剩下屈指可數(shù)的幾項了!絲業(yè)關系中國民族的前提猶大!——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yè)必須有期望的!”這種不妥協(xié)不放棄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同書中的主人公相比,我們所處的時代簡直猶如天堂一般。
國家建設如火如荼,行業(yè)發(fā)展穩(wěn)中有進,給我們的成長成才供給了充足的空間和土壤。在成長和奮斗過程中,遇到重重困難、種.種壓力,本是人之常情,就算真的“子夜”來臨,也要相信總有夜盡天明的時候,把自我的夢想同中國夢、行業(yè)發(fā)展目標結合起來,正確對待一時的成敗得失,處優(yōu)不養(yǎng)尊,受挫不志短,用心血和生命譜寫自我精彩的人生,方能不錯失這大好新時代,不辜負這一身好皮囊。
子夜讀書筆記讀后感篇5
《子夜》這本書寫出了當時的中國,生凋敝、戰(zhàn)亂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卻是另一番景象。這里,有紙醉金迷的生活,有明爭暗斗的算計,有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這本書圍繞著民主資本家吳蓀甫與買辦趙伯韜之間的尖銳矛盾,用工人的罷工,農民的暴動反動當局鎮(zhèn)壓和破壞人民的革命運動、帝國主義掮客投機、中小民族工業(yè)被吞并、公債場上驚心動魄的`斗法,各色地主的行徑,資本家家庭內部的矛盾……通過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寫出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二重性喝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歷史原因。
我從這本書中看出了當時的社會是多么的陰暗,商場的競爭是多么的吃殘酷。
子夜讀書筆記讀后感篇6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薄白x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可見,書是一個人一生不可缺少的東西,多讀書可以使自己的內在變得充實。
《子夜》這本書大家一定讀過,正是讀了這本書,使我體會到了許多東西,了解到了書的重要性!
它所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部民族工業(yè)資本的社會命運的悲劇——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工業(yè)巨子如何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路奔突,一敗涂地!
《子夜》為我們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一位魁梧剛毅、紫臉多皰,他就是吳蓀甫。他憑借著自己的見識,雄厚的資本,過人的膽識,智謀的手腕,企圖實現(xiàn)他的夢想——一個強大的工業(yè)王國。然而他生不逢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
在這些人物的塑造上,矛盾充分表現(xiàn)的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中雖有些如法蘭西資產階級性格的人,但是因為一九三零年半殖民地的中國不同于十八世紀的法國。因此中國資產階級的前途是暗淡無光的。
開頭,大上海溫軟的和風在蘇州河上輕輕吹拂,吹得人渾身酥軟之時,吳蓀甫來了,這時他氣派威風,不可一世。結尾,吳蓀甫大敗,什么也沒有了。他帶著姨太太到牯嶺消暑,灰溜溜的。一鬧一靜,不正表現(xiàn)出作者的匠心獨具嗎?
一個人的命運,是和國家的發(fā)展緊密相連著的。個人離不開國家,就像小魚離不開水一樣。國家興盛強大,人們才可以有更大更好的空間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使生活更加幸福。否則光憑個人的微薄之力是毫無用處的。
“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睆默F(xiàn)在做起,認真讀好每一本書,相信你一定會從書上讀到許多的有趣的知識!
子夜讀書筆記讀后感篇7
不知何時始讀茅盾的《子夜》,總之今日早上讀完,胡亂在微信讀書里面寫了幾句,也就是了。
茅盾在談其寫作動機時,講道:“1928年我到日本走了一趟約二年后,1930年春又回到上海。這個時候正是汪精衛(wèi)在北平籌備召開擴大會議,南北大戰(zhàn)方酣的時候同時也是上海等各大都市的工人運動高漲的時候?!痹谒蒺B(yǎng)身體之際,洞悉了上海的背景以及交織其中的社會關系。反映在作品中的就是其民族資本家的各種關系,各大企業(yè)盤旋于吳、趙二巨頭手下,見風使舵,經濟局勢風云詭譎,隨著二巨頭的勢力起伏而生起的大堆事件,也與當時的社會相關聯(lián);偶有穿插家庭瑣事情節(jié),也是為社會背景服務的。
同樣作為“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趙伯韜相比,更具“正義性”,聯(lián)系我們學過的知識來看:民國時期的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妥協(xié)性和軟弱性。但通常忽視了其具有的革命性。如果說趙伯韜是買辦資產階級的代表、帝國主義的掮客,具有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的話,那么吳蓀甫就是革命的那批民族資產階級,他獨立而又倔強,且個人魅力十足。經過閱讀作品,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吳蓀甫在他的家庭中的地位與封建家長“有過之而無不足”的,即便是應對他的父親——吳老太爺,他也只是頗盡孝心,但其實他并不喜歡老爺子,在其死后更是一頭扎進他的“實業(yè)”熱潮之中。反觀趙伯韜,雖也極具商業(yè)頭腦,到底是靠日本人起來的,與吳蓀甫相差萬分,這樣的人恐怕連民族資本家也算不上的了罷!
談起商業(yè),其實很多人自然也不甚懂,文學專業(yè)的人大概更不能夠懂得了,算起來,我也是懵懵懂懂。那里也不涉及商業(yè),說到底,所有的情節(jié)都與時代背景以及人性有關。吳蓀甫倘在今時,恐怕是一個十足能干的企業(yè)家了罷!他熱心為廠,一門心思“實業(yè)救國”,順便賺取利益(這才是商人的本性),與趙伯韜的“純欲望”之流以及杜竹齋的見風使舵之輩自然不一樣。他不近女色,不似強東之流,自然對他的事業(yè)發(fā)展是有好處的,但也因為這樣,他忽略了對家庭關系的照顧,這也是為何姐夫杜竹齋到頭來還要背叛自我去迎合趙伯韜的勝利的原因。他只以鐵腕之力總管家庭與事業(yè),看似強悍實則缺乏變通,老子講“柔弱為本”,在吳蓀甫那里是沒有的,所以他的破產既是時代所為,也是個人性格所為。倒也不全怪他,假如他似趙伯韜之流依附帝國主義,那么他也不是我們去杯具的主人公了。
引人注意的我認為要數(shù)其中的女性形象為最。同輩分的比較來看,林佩珊和四小姐惠芳鮮明對照,一個任意外向,一個極端內斂,一個毫無主見,一個偏愛禁閉。這才是作者意欲表現(xiàn)的特殊時代之矛盾:封建與開放共存的社會背景下,自然就進化出不一樣的女性性格。上海與鄉(xiāng)下,不僅僅是地方的差異,更是思想的對立。林佩珊穿衣時尚、性格外向隨和,敢愛敢恨,與范博文相處遭反對后又和杜新籜“相戀”,雖然常說不懂情愛,但卻盡情體驗,因為不想和姐姐一樣“選擇不愛的人結婚,或是結婚后發(fā)現(xiàn)不愛”(作品中她是不懂感情,很奇怪,不像新女性,大概還在發(fā)展階段吧?。换莘即┮铝晳T承襲封建女性、性格自閉,與男子幾乎沒有任何交流,見到最多的就是范博文,一下子觸動心性卻又不知如何表達,上海待了兩個月仍然難以適應,拾起老太爺?shù)摹短细袘泛蟾硬荒軓淖晕抑凶呙摮鰜?,最終經張素素點撥,最終才承認“性”的萌發(fā)。這一比較的女性形象就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思想的狀況,當然此刻也同樣存在:理解開放與回歸禁閉,這就是心底的兩個“自我”,書中的主人公何嘗不是游離于這兩個端口,徐曼麗開放之語云云,殊不知她也只是在其中一端而已,被人包養(yǎng)的姘頭罷了!這與古時候的妓女還有所不一樣,至少她是自由的。
《子夜》是沒有批判的,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的,僅有呈現(xiàn)與揭露。趙伯韜壞,吳蓀甫就不壞嗎?范博文花,杜新籜就不花嗎?連只在乎“政權”的屠維岳都有憐香惜玉的心思呢?——“女工們也是活的人,她們有思想、有感情,尤其糟的是她們還有比較復雜的思想、烈火一般的感情?!绷峙瀣幧頌閰侨?,心里想的卻是別人,這在一夫一妻制看來,也是“花”的吧!但她沒有不守婦道,只把情愫藏在心底。她的妹妹林佩珊在婚姻之前做多重選擇,這對捍衛(wèi)個人自由和幸福來說,無話可說,但即便在今日,假如一個男人,他的結婚對象以往有過好幾段感情經歷,這大概也是不能被他輕易理解的吧!很多人反而喜歡惠芳那樣禁閉的人。
所以,“開放與封建,自由與禁閉”是一向存在的,《子夜》中雖呈現(xiàn)了當時的對立與矛盾,但其實更昭示著長久的矛盾與對立。這樣看來,主旨倒與薩特的《禁閉》異曲同工了!
子夜讀書筆記讀后感篇8
《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其中尤以吳蓀甫這個典型的創(chuàng)造最為出色。作為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吳蓀甫有很強的事業(yè)心,不是庸碌卑瑣的人物。他有雄心,要把“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yè)家”全部打倒,他有魄力,深諳“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的名言,知道怎樣將別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還有作為老練企業(yè)家的教養(yǎng)、閱歷和豐富的經驗。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他的事業(yè)寸步難行。他面臨著兩組矛盾,一是與帝國主義掮客,金融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生死角逐;二是與工人階級的尖銳對立。他置身于矛盾的中心,事件的進程使他性格的各個側面得到充分展示:他時而果決專斷,時而猶疑惶惑,時而信心堅定,時而頹廢恐怖,遇事好象成竹在胸,實則往往舉措乖張。吳蓀甫性格的豐富性、復雜性,正是中華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真實反映。
《子夜》里面,茅盾通過林佩瑤的嘴,說了一個基本觀念,吳蓀甫是她心目當中“二十世紀機械工業(yè)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第3章)。吳蓀甫一方面欺負比他小的企業(yè),可是,比他背景更大的,像趙伯韜,他就斗不過他們,所以后來吳蓀甫就想,“他知道自己從前套在朱吟秋頭上的圈子,現(xiàn)在被趙伯韜拿去放大了來套那益中公司了”(第17章),這也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無情的殘酷的商業(yè)競爭社會。作者描寫吳蓀甫的語調都充滿著激情:“蓀甫的野心是大的。他又富于冒險的精神,硬干的膽力;他喜歡和同他一樣的人共事,他看見有些好好的企業(yè)放在沒見識,沒手段,沒膽量的庸才手里,弄成半死不活,他是恨得什么似的。對于這種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yè)家,蓀甫常常打算毫無憐憫地將他們打倒,把企業(yè)拿到他的鐵腕里來?!?第3章)這個眼光和氣度是別人所沒有的,有一種氣勢非凡、居高臨下的感覺。茅盾在《子夜》中賦予吳蓀甫這個人物以浪漫的氣質。
子夜讀書筆記讀后感篇9
給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吳蓀甫,感覺他像個戰(zhàn)士,始終在那拼盡全力地戰(zhàn)斗,好像永遠不知疲倦一樣。為了自己的企業(yè)也為了民族工業(yè),他不得不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趙伯韜一直勾心斗角;為了自己的廠子,他不得不費很大力氣平息罷工;為了擴大規(guī)模,他用盡心機收買、吞并其它小廠。所以,更可說他是一位商業(yè)界的巨腕,但可是生不逢時,因為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華民族工業(yè)的咽喉,最后他的個個雄圖大略,種種力挽狂瀾的行動、條條看似無懈可擊的計策,只能以失敗告終,這不僅是他的悲哀,更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悲哀!但同時他也是一個血腥、殘酷的剝削者,從他那克扣工人工資的堅決、打擊罷工工人的力度便可窺之一二,可話又說回來,那能怪他嗎?不能,資本家不都那樣嗎,榨取工人剩余價值就是他們的本性。
總之,我心目中的他是位悲情英雄!本書中還有一個地方寫的特別好,那就是交易場所內情景的描寫,那不能不說是人身鼎沸、熱火朝天啊,側面反映了當時時局的動蕩,但同時也體現(xiàn)了很多國民嗜賭、想不勞而獲的投機取巧心理。
賭博是中國歷朝歷代都存在的問題,人們都說“小賭怡情,大賭傷身”,但沒有小賭哪來的大賭啊,所以,要從戒小的開始,那樣社會風氣會有所些許改觀,外國人問關于麻將的問題的次數(shù)也會減少!總之,《子夜》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fā)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復雜的發(fā)展趨勢: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以及中國企業(yè)的封鎖、侵略!讀完全書,不僅感慨與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蘊,也了解了主人公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身不由己。
個人欲望,夢想都得順應社會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子夜讀書筆記讀后感篇10
與《子夜》的第一次接觸是在母親的書架上,對名著并無多大興趣的我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
它以1930年的上海為背景,生動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各種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通過民族資本家吳蓀莆的遭遇,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更加殖民化”的特征和急速變動的社會現(xiàn)實,使我們每個人都燃起強烈的愛國心,感受如此脆弱的祖國,作為學生的我們更應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故事發(fā)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當時民生凋敝戰(zhàn)亂不止,但在都市化的大上海卻另有一番景象。這里有著紙醉金迷的的生活,有著明爭暗斗的算計,有著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國主義勢力及其走狗買辦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以及農村經濟破產是怎樣危及民族工業(yè)的,這些矛盾使我們得以全貌地了解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強烈地喚醒了我們的報國熱情。小說驚心動魄地描寫了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剛也巨頭吳蓀莆,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雙重壓迫下,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涂地的悲慘命運。吳蓀莆的斗爭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他并非一個束手待斃的人。他憑著自己的財力,游歷過歐美的見識,以及在同行中過人的智謀和手段,既獲得同業(yè)的重視也頗自大自是,具有狂妄的野心。他向往的理想境界是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戴上二十世紀中國“工業(yè)王子”的桂冠,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猶如一只正要攝食的獅子。一心發(fā)展。
雖然片面地說是為了自己的理想,但還是會為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作出貢獻。我們也該像他一般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懈奮斗,造福國家,造福人民。不幸從農歷端午節(jié)后,省政府傳來了命令:為了支撐雙橋鎮(zhèn)市面,吳府在那里經營的工廠、商店不得關閉,抽回資金的計劃落空了,吳蓀莆勃然大怒。但轉念一想“益中”即將吞進七八個小廠,又不由的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順從省政府的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擴充、整頓那些虧本的小廠,要資金;要搞公債投機,謀取暴利也要資金。吳蓀莆日益感到資金周轉不靈,在這種關鍵時刻,交易所的斗爭也日益激烈。趙伯韜盯上吳蓀莆這塊肥肉,想乘吳蓀莆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企業(yè)。隨后工廠舉行了罷工,市局發(fā)展對吳蓀莆十分不利。
吳蓀莆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前程暗淡,事業(yè)的危機,咬嚙著吳蓀莆的心。為了排除心頭煩悶,他瘋狂地帶著情婦尋歡作樂求刺激。突然,不速之客趙伯韜來訪,他要用吳蓀莆吞并小廠的辦法來吞并“益中”公司了。趙伯韜向吳蓀莆的銀行投資投股。吳蓀莆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他決心拼一次,與趙伯韜作最后的決斗,然而內線和趙伯韜的情婦劉玉英竟是兩頭作內線;連忠于“友情”的韓孟翔也臨陣倒戈………益中公司全軍覆沒。吳蓀莆傾家蕩產,徹底失敗了。
雖然曾顯赫一時的工業(yè)巨頭成了喪家之犬,但從他失敗的經歷來看證明了一個不變的真理:強者生存.中國的歷史是淹沒于屈辱與反抗中的。落后只有被挨打。感悟那悲慘的一幕幕,愛國之情油然而生,不知道處在安樂生活中的我們有多少對祖國的愛呢?
在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中,熱愛祖國永遠是人類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