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詠柳的古代詩詞鑒賞
春雨綿綿,柳樹從睡夢中醒來,睜開朦朧的眼睛,揉著眼睛。當(dāng)柳樹看到沉睡的世界,它忍不住挺起腰桿,告訴人們醒來,春天就要來了!柳樹舒展著柔嫩的腰枝,在微風(fēng)中揮舞著纖細(xì)的臂膀,仿佛在歡迎我們加入春天的隊伍。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春天詠柳的古代詩詞鑒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春天詠柳的古代詩詞鑒賞【篇1】
唐多令·柳絮
詞牌名:唐多令|朝代:清朝|作者:曹雪芹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tuán)團(tuán)、逐隊成球。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fēng)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fēng)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翻譯/譯文
注釋
①粉墮:形容柳絮飄落。百花洲:指百花盛開處。
②燕子樓:相傳是唐代女子關(guān)盼盼所居之處。這里泛指女子所居的“繡樓”。
③繾綣:情意深摯,難舍難分。
④說風(fēng)流:意即空有風(fēng)流之名。
⑤“嫁與東風(fēng)”句:柳絮被東風(fēng)吹落,春天不管。自喻無家可依、青春將逝而無人同情。
賞析/鑒賞
評解
曹雪芹巧妙地通過林黛玉對柳絮的吟詠,抒寫對未來悲劇的預(yù)感。自己的命運(yùn)也將要象柳絮那樣飄泊不定,不知是“誰舍誰收”?!凹夼c東風(fēng)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傾訴了無依無靠、無力掌握自己命運(yùn)的悲哀。全詞以擬人化手法,抒寫內(nèi)心的孤獨(dú)與悲傷。凄楚哀婉,感人至深。
春天詠柳的古代詩詞鑒賞【篇2】
蘭陵王·柳
詞牌名:蘭陵王|朝代:宋朝|作者:周邦彥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yīng)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fēng)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古詩簡介
《蘭陵王·柳》是宋代詞人周邦彥的作品,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自傷別離的詞,寫作者離去之愁。此詞有生活細(xì)節(jié)、有人物活動,有抒情主體的心理意緒,形成詞作較為鮮明的敘事性和戲劇性特色。全詞構(gòu)思縈回曲折,似淺實(shí)深,有吐不盡的心事流蕩其中,無論景語、情語,都很耐人尋味。
翻譯/譯文
正午的柳蔭直直地落下,霧靄中,絲絲柳枝隨風(fēng)擺動。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經(jīng)多少次看見柳絮飛舞,把匆匆離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臺向故鄉(xiāng)瞭望,杭州遠(yuǎn)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厭倦,可有誰知道我心中的隱痛?在這十里長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條有上千枝,可總是年復(fù)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著閑暇到了郊外,本來是為了尋找舊日的行蹤,不料又逢上筵席給朋友餞行。華燈照耀,我舉起了酒杯,哀怨的音樂在空中飄動。驛站旁的梨花已經(jīng)盛開,提醒我寒食節(jié)就要到了,人們將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滿懷愁緒看著船像箭一樣離開,梢公的竹篙插進(jìn)溫暖的水波,頻頻地朝前撐動。等船上的客人回頭相看,驛站遠(yuǎn)遠(yuǎn)地拋在后面,端的離開了讓人愁煩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喲,卻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是一片蒙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慘,堆積的愁恨有千萬重。送別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靜。春色一天天濃了,斜陽掛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攜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們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橋頭,聽人吹笛到曲終……唉,回憶往事,如同是一場大夢。我暗中不斷垂淚。
注釋
蘭陵王:詞牌名,首見于周邦彥詞。一百三十字,分三段。
柳陰直:長堤之柳,排列整齊,其陰影連綴成直線。
煙:薄霧。絲絲弄碧:細(xì)長輕柔的柳條隨風(fēng)飛舞,舞弄其嫩綠的姿色。弄:飄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煬帝時所建,故稱。是北宋是來往京城的必經(jīng)之路。
拂水飄綿:柳枝輕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飛揚(yáng)。行色:行人出發(fā)前的景象、情狀。
故國:指故鄉(xiāng)。
京華倦客:作者自謂。京華,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師,有厭倦之感,故云。
長亭: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別的地主。
“應(yīng)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別之習(xí)。柔條:柳枝。過千尺:極言折柳之多。
舊蹤跡:指過去登堤餞別的地方。
又:又逢。酒趁哀弦:飲酒時奏著離別的樂曲。趁:逐,追隨。哀弦:哀怨的樂聲。
離席:餞別的宴會。
“梨花”句:餞別時正值梨花盛開的寒食時節(jié)。唐宋時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百官,故有“榆火”之說。寒食:清明前一天為寒食。
一箭風(fēng)快:指正當(dāng)順風(fēng),船駛?cè)缂?/p>
半篙波暖:指撐船的竹篙沒入水中,時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
迢遞:遙遠(yuǎn)。驛:驛站。
“望人”句:因被送者離汴京南去,回望送行人,故曰天北。望人:送行人。
凄惻:悲傷。
恨:這里是遺憾的意思。
漸:正當(dāng)。別浦:送行的水邊??M回:水波回旋。
津堠:渡口附近供瞭望歇宿的守望所。津:渡口。堠:哨所。岑寂:冷清寂寞。
冉冉:慢慢移動的樣子。春無極:春色一望無邊。
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亭榭。榭,建在高臺上的敞屋。
露橋:布滿露珠的橋梁。
創(chuàng)作背景
自從清代周濟(jì)《宋四家詞選》說這首詞是“客中送客”以來,注家多采其說,認(rèn)為是一首送別詞。胡云翼先生《宋詞選》更進(jìn)而認(rèn)為是“借送別來表達(dá)自己‘京華倦客’的抑郁心情?!卑阉忉尀樗蛣e詞固然不是講不通,但畢竟不算十分貼切。其實(shí)這首詞是周邦彥寫自己離開京華時的心情。此時他已倦游京華,卻還留戀著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來往的舊事,戀戀不舍地乘船離去。宋張端義《貴耳集》說周邦彥和名伎李師師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門。李師師置酒送別時,周邦彥寫了這首詞。王國維在《清真先生遺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這個傳說至少可以說明,在宋代,人們是把它理解為周邦彥離開京華時所作。
賞析/鑒賞
這首詞的題目是“柳”,內(nèi)容卻不是詠柳,而是傷別。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xí)俗,所以詩詞里常用柳來渲染別情。隋無名氏的《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便是人們熟悉的一個例子。周邦彥這首詞也是這樣,它一上來就寫柳陰、寫柳絲、寫柳絮、寫柳條,先將離愁別緒借著柳樹渲染了一番。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边@個“直”字不妨從兩方面體會。時當(dāng)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此其一。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此其二。“柳陰直”三字有一種類似繪畫中透視的效果?!盁熇锝z絲弄碧”轉(zhuǎn)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xì)長柔嫩,像絲一樣。它們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著以顯示自己的美。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美。
以上寫的是自己這次離開京華時在隋堤上所見的柳色。但這樣的柳色已不止見了一次,那是為別人送行時看到的:“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薄胺魉h綿”這四個字錘煉得十分精工,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別的情態(tài)。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xiāng),別人的回歸觸動了自己的鄉(xiāng)情。這個厭倦了京華生活的客子的悵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別之情,并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其實(shí),那欲歸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
接著,詞人撇開自己,將思緒又引回到柳樹上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yīng)折柔條過千尺?!惫艜r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詞人設(shè)想,在長亭路上,年復(fù)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離別的氣氛,中片便抒寫自己的別情?!伴e尋舊蹤跡”這一句讀時容易忽略。那“尋”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來走去地尋找?!佰欅E”,也不是自己到過的地方。“尋”是尋思、追憶、回想的意思。“蹤跡”指往事而言。“閑尋舊蹤跡”,就是追憶往事的意思。當(dāng)船將開未開之際,詞人忙著和人告別,不得閑靜;這時船已啟程,周圍靜了下來,自己的心也閑下來了,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這就是“閑尋”二字的意味?,F(xiàn)代人也會有類似的經(jīng)驗(yàn),親友到月臺上送別,火車開動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動和熱鬧。等車開動以后,坐在車上靜下心來,便去回想親友的音容乃至別前的一些生活細(xì)節(jié)。這就是“閑尋舊蹤跡”。此時周邦彥想起了:“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庇械淖⑨屨f這是寫眼前的送別,恐不妥。眼前如是“燈照離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說“斜陽冉冉”,時間就接不上。所以這應(yīng)是船開以后尋思舊事。在寒食節(jié)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為他送別。在送別的宴席上燈燭閃爍,伴著哀傷的樂曲飲酒。此情此景難以忘懷。這里的“又”字說明,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后詞人已不止一次地回憶,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袄婊ㄓ芑鸫吆场睂懨髂谴勿T別的時間,寒食節(jié)在清明前一天,舊時風(fēng)俗,寒食這天禁火,節(jié)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按吆场钡摹按摺弊钟袣q月匆匆之感。歲月匆匆,別期已至了。
“愁一箭風(fēng)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周濟(jì)《宋四家詞選》曰:“一愁字代行者設(shè)想?!彼J(rèn)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這樣曲折的解釋。其實(shí)這四句很有實(shí)感,不像設(shè)想之辭,應(yīng)當(dāng)是作者自己從船上回望岸邊的所見所感?!俺钜患L(fēng)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風(fēng)順船疾,行人本應(yīng)高興,詞里卻用一“愁”字,這是因?yàn)橛腥俗屗魬僦;仡^望去,那人已若遠(yuǎn)在天邊,只見一個難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著無限的悵惘與凄惋。
中片寫乍別之際,下片寫漸遠(yuǎn)以后。這兩片的時間是連續(xù)的,感情卻又有波瀾?!捌鄲?,恨堆積!”船行愈遠(yuǎn),遺憾愈重,一層一層堆積在心上難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從詞開頭的“柳陰直”看來,啟程在中午,而這時已到傍晚?!皾u”字也表明已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不是剛剛分別時的情形了。這時望中之人早已不見,所見只有沿途風(fēng)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別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因?yàn)橐咽前恚远煽诶淅淝迩宓?,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與詞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陽冉冉西下,春色一望無邊,空闊的背景越發(fā)襯出自身的孤單。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痹麻恐?,露橋之上,度過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宛如夢境似的,一一浮現(xiàn)在眼前。想到這里,不知不覺滴下了淚水?!鞍档巍笔潜持霜?dú)自滴淚,自己的心事和感情無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讓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傷。
統(tǒng)觀全詞,縈回曲折,似淺實(shí)深,有吐不盡的心事流蕩其中。無論景語、情語,都很耐人尋味。
名家點(diǎn)評
毛開:紹興初,都下盛行周清真詠柳《蘭陵王慢》,西樓南瓦皆歌之,謂之“渭城三疊”。以周詞凡三換頭,至末段聲尤激越,唯教坊老笛師能倚之以節(jié)歌者。(《樵隱筆錄》)
陳廷焯:美成詞,極其感慨,而無處不郁,令人不能遽窺其旨。如蘭陵王云:“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二語,是一篇之主。上有“隋堤上。曾見幾番,浮水飄綿送行色”之句,暗伏倦客之恨,是其法密處。故下文接云:“長亭路,年去歲來,應(yīng)折柔條過千尺”。久客淹留之感,和盤托出。他手至此,以下便直書憤懣矣,美成則不然。“閑尋舊蹤跡”二疊,無一語不吞吐,只就眼前景物,約略點(diǎn)綴,更不寫淹留之故,卻無處非淹留之苦;直至收筆云:“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遙遙挽合,妙在才欲說破,便自咽住,其味正自無窮。(《白雨齋詞話》)
譚獻(xiàn):已是磨杵成針手段,用筆欲落不落,“愁一箭風(fēng)快”等句之噴醒,非玉田所知?!靶标柸饺酱簾o極”七字,微吟千百遍,當(dāng)入三昧,出三昧。 (《譚評詞辨》)
春天詠柳的古代詩詞鑒賞【篇3】
一剪梅·詠柳
詞牌名:一剪梅|朝代:明朝|作者:夏完淳
無限傷心夕照中,故國凄涼,剩粉余紅。金溝御水自西東,昨歲陳宮,今歲隋宮。
往事思量一晌空,飛絮無情,依舊煙籠。長條短葉翠濛濛,才過西風(fēng),又過東風(fēng)。
古詩簡介
《一剪梅·詠柳》是明末清初詞人夏完淳所作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南明的殘山剩水在落照中的凄涼景象,暗寓昏潰的南明小朝庭亦將不可避免的走向崩灒。下片點(diǎn)題,寫柳絮飄飛,往事不堪回首。全詞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詠柳表達(dá)了詞人對國家傾覆的無限哀傷。
注釋
一剪梅:詞牌名。此詞牌以周邦彥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萬樣嬌”句,故取為調(diào)名。又名“玉簟秋”、“臘梅香”。重頭六十字,平韻。
金溝:御溝,御河,上有金鰲玉蝀橋,故簡言之,水即溝中水。
陳宮:陳朝宮殿。
隋宮:隋朝宮殿。隋煬帝曾筑長堤植萬柳。
一晌(shǎng):一轉(zhuǎn)眼。晌:不多久,讀若“賞”。
創(chuàng)作背景
夏完淳以一腔忠貞,把短短十七年的有限生命,完全投入抗清復(fù)國的大潮之中,所寫的詩、文、賦、詞,無不悲歌激烈,血淚淚交融。辭風(fēng)師承陳子龍。近代況周頤《蕙風(fēng)詞話》稱陳、夏及彭孫貽、王夫之等人的詞:“含于剛健,有風(fēng)騷之遺則?!彪m然豪情萬丈卻不劍拔弩張,往往借物言志,借景抒懷,使人從微風(fēng)細(xì)雨中戚受驚雷,于深沉淺露中體驗(yàn)悲威。此首《一剪梅》,也同樣是借詠柳來抒發(fā)一腔亡國之痛。
賞析/鑒賞
鑒賞
人在時空中本應(yīng)是尤物之主,然而身際家國破敗之時,面對無動于衷的物象,只覺得空茫無著,無能為力。人不如柳,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人的崇高、人的靈性,又正在有痛苦。所以,詠柳系借柳之無情以返觀一己癡苦。全篇除首句“傷心” 字樣外,純以意象結(jié)撰,詞體小令,容量見大。疊句“昨歲”、“今歲”;“才過”、“又過”,承上是似斷而續(xù),啟下則綿悠深長,余意曲包。
春天詠柳的古代詩詞鑒賞【篇4】
折楊柳
朝代:唐朝|作者:楊巨源
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惟有春風(fēng)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翻譯/譯文
沿著河岸依依行走,河邊的楊柳低垂著像酒曲那樣細(xì)嫩的長條,這不禁勾起了我這個將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馬來,請送行的您幫我折一枝楊柳吧。
只有春風(fēng)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經(jīng)離開樹干的楊柳枝吹拂。
注釋
⑴和練秀才楊柳:詩題一作“折楊柳”,樂府歌曲,屬橫吹曲。
⑵曲塵絲:指色如酒曲般細(xì)嫩的柳葉。塵:一作“煙”。
⑶向:一作“肯”。
賞析/鑒賞
賞析
折柳贈別的風(fēng)俗始于漢人而盛于唐人?!度o黃圖》載,漢人送客至灞橋,往往折柳贈別。傳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簫聲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即指此事。這首詩雖未指明地點(diǎn),從詩意看,寫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贈別的事。
詩的開頭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了這樣的場景:初春,水邊(可能指長安灞水之畔)的楊柳,低垂著像酒曲那樣微黃的長條。一對離人將要在這里分手,行者駐馬,伸手接過送者剛折下的柳條,說一聲:“煩君折一枝!”此情此景,儼然是一幅“灞陵送別圖”。
末兩句“惟有春風(fēng)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語氣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來,此時此地,萬物之中只有春風(fēng)最相愛惜,雖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風(fēng)還是殷勤地吹拂著,可謂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來,離開了根本,猶如行人將別。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將送行者比作春風(fēng)。這層意思正是“煩君折一枝”所表現(xiàn)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發(fā)展。詩人巧妙地以春風(fēng)和柳枝的關(guān)系來比喻送者和行者的關(guān)系,生動貼切,新穎別致。
這首詩是從行者的角度來寫,在行者眼里看來,春風(fēng)吹柳似有“相惜”之意與“殷勤”之態(tài),仿佛就是前來送行的友人。這是一種十分動情的聯(lián)想和幻覺,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滲透到物象之中,本來是無情的東西,看去也變得有情了。這種化無情之物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中國古典詩歌中,如唐元稹《第三歲日詠春風(fēng)憑楊員外寄長安柳》云“三日春風(fēng)已有情,拂人頭面稍憐輕。”宋劉攽《新晴》詩曰:“惟有南風(fēng)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倍际且魄橛谖?,中國古代文學(xué)評論稱為“物色帶情”(《文鏡秘府論·南·論文意》)。這不是一般的擬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態(tài)服從人的主觀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讓人的主觀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態(tài),保持物的客觀形象,達(dá)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兩句之所以耐人尋味,主要是因?yàn)椴捎昧饲擅畹谋扔骱臀锷珟榈乃囆g(shù)手法,這正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春天詠柳的古代詩詞鑒賞【篇5】
楊柳
朝代:唐朝|作者:汪遵
亞夫營畔柳濛濛,隋主堤邊四路通。
攀折贈君還有意,翠眉輕嫩怕春風(fēng)。
譯/譯文
注釋
①亞夫:指西漢名將周亞夫。
②營畔柳:《史記》中有“周亞夫軍細(xì)柳”的經(jīng)典描寫。
③隋主:指隋煬帝楊廣。
④堤:隋煬帝下?lián)P州的時候在京杭運(yùn)河兩邊種植楊柳壯麗景致。
⑤攀折贈君:古人在送別親友時有折柳寄情的習(xí)俗。
賞析/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的七言絕句。作者以詠柳為題目,引用了“周亞夫軍細(xì)柳”、“隋煬帝下?lián)P州”的歷史典故。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