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會讀后感范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五猖會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五猖會讀后感范文(精選篇1)
在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五猖會》,記述兒時要去看五猖會——一個難逢的盛大廟會,而就當“我”笑著,跳著,歡呼雀躍時,“父親”卻讓“我”背完書再走。頓時,一陣從天而降的冰雹向魯迅灑了下來。
這篇短文敘述了魯迅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里的無奈與厭煩。
同樣,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有很多兒童也同魯迅小時候一樣,很多家長都對孩子說“先怎么……就……”就說我吧:
一次,去跟父母出去逛超市,臨走前,我媽就說:“先背完一段課文咱們就走。”無奈,我只好先背了,結(jié)果很快就背完了。雖然去了超市,但逛得也沒勁。
五猖會讀后感范文(精選篇2)
《五猖會》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散文,講的是魯迅小時侯的一件事。
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魯迅童年的心目中是一個節(jié)日。講了魯迅小時候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興奮的心情,還描述了當時五猖會熱鬧非凡的景象,第二天一大早魯迅準備觀看迎神賽會的時候,卻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因此感到十分掃興。這篇文章通過對父親強迫背誦,指出了對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當時,父親讓魯迅留在家里背誦《鑒略》,他的心情應(yīng)該是非常痛苦、非常難受的.。在我的生活里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有一次我寫完作業(yè)正準備出去玩,爸爸卻讓我在家背英語,那個時候,我的心情和魯迅是一樣的。
五猖會讀后感范文(精選篇3)
細細看這篇文章,真是驚嘆魯迅先生的'“信筆拈來,涉筆成趣”。粗略地翻一下《朝花夕拾》,發(fā)現(xiàn)他的作品都有強烈的幽默色彩和諷刺意味。
所以,我就一遍遍,一遍遍地反復(fù)讀,倒是學會了很多東西。某日中午,天氣甚是炎熱,煩悶之時隨手翻閱到《五猖會》時,卻解了一些浮躁。
五猖會讀后感范文(精選篇4)
讀了魯迅先生所著的《五猖會》,我明白了孩子和家長都需要成長,我們中華民族還有許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需要學習也有一些不好的思想需要拋棄,希望大家可以深深體會。隨著時間和閱歷的增長,我們的教育方式會更加成功。記敘了作者兒時看到五猖廟會。但在出發(fā)的.時候,父親卻讓魯迅背誦一字也不懂的《鑒略》。
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吧。他的父親說:給我讀熟,背不出來就不準去看廟會。一盆冷水把魯迅的興致全澆滅了。待他讀熟了,在父親面前夢似的背完了,才讓他出門了。
五猖會讀后感范文(精選篇5)
看過這篇文章,我從先生平淡的話語中感受到了先生那種淡淡的無奈,和對人們的一種潛在的呼喚,先生似乎在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孩子的.天性是快樂而張揚的,在那種因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一個快樂的年會變得索然無味,而父子之間也因此產(chǎn)生了隔閡。我為之傷感,不得不說,如今這種現(xiàn)象亦是存在,魯迅先生的五猖會讓我也股淡淡的哀傷,每每看到那些上在蹣跚學步的未來希望,我便祈禱他們能有個快樂自由的童年。
五猖會讀后感范文(精選篇6)
我今天讀了魯迅先生的《五猖會》。
《五猖會》講的是“我們”想去看五猖會,但父親卻叫“我”背書,說背完后才可去觀看?!拔摇北惩陼蠛茉尞惛赣H的做法,至于“五猖會”到底是什么,似乎對“我”沒有什么大意思了。
本文中五猖會起源于明初,五猖又稱“五通”、“五圣”。據(jù)傳,五圣廟是明太祖為安撫戰(zhàn)役亡魂而立,后被奉為財神?!睹魇贰酚涊d皇家祭祀有“陣前陣后神詆五猖”之說。如此世代相傳,便衍成香火極盛的五猖神廟會。屆時四鄉(xiāng)百姓云集,祈求五猖神主驅(qū)鬼驅(qū)邪,消兇化吉。
或許,“迎神會”(五猖會)本身并不如魯迅在童年時因不得見而想象得那般熱鬧,但由于長媽媽(魯迅家的保姆)的爽朗和樸實的影響,那個原本是咫尺距離但絕壁森然的世界不可避免地和他親切起來了,這樣,就算是家里放鞭炮,聽在他耳朵里,也是比外面的更好聽些。至此,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在對童年生活追溯時,魯迅的文本語言中總是清晰地顯示出一個“家里”和“外面”的二元結(jié)構(gòu)。簡單一些說,文章的題目已經(jīng)顯示出這些屬性來,比如,“百草園”對應(yīng)“三味書屋”,“長媽媽”對應(yīng)“山海經(jīng)”。直到《五猖會》,魯迅也一如這樣把兩個世界清晰區(qū)分開來。從而,他的童年或者說整個時代完全呈現(xiàn)出一種對話的味道。
這是一個高明的寫法,這意味著,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很早時候就體現(xiàn)出“復(fù)調(diào)小說”形態(tài)。復(fù)調(diào)小說理論和對話原則正是二十世紀文化理論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之一。根據(jù)復(fù)調(diào)小說的一個原則,即“小說的復(fù)雜性位于小說言語與其眾多的稱述者之間”,那么,魯迅的短篇小說就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體現(xiàn)出“復(fù)雜性”。這個“復(fù)雜性”就是通過敘述中的二元結(jié)構(gòu)來體現(xiàn)的。但,單就五猖會的語境來說,魯迅仍然在用對話的形式逐漸揭示自己和禮教的決裂過程,因此,五猖會的格調(diào)仍然是懷舊的,甚至可以說是抒情的。
五猖會讀后感范文(精選篇7)
讀了魯迅的那篇五猖會,我看見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與兒子的隔膜,以及封建教育的不合理。
五猖會在童年的魯迅心中是一個盛會。然而,魯迅盼望觀看迎神賽會時,卻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童年的玩性和封建教育上演了沖突,魯迅的心情也發(fā)生了逆轉(zhuǎn),雖然他后來還是去觀看了迎神賽會,可卻覺得沒多大意思了。
這篇文章雖名五猖會,實以小見大,揭露封建家庭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束縛與壓制。就拿魯迅的父親在魯迅即將出去看迎神賽會時讓他背書來說,就足以看出封建教育給幼年魯迅帶來的無奈,并對此事耿耿于懷直至寫作之時。
文章的本應(yīng)讓人感到快樂,但在魯迅的敘述中,我體會到更多的時父親對兒子的壓迫。雖然父親這樣的做法是為了孩子的學習和前途,但我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僅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而且不利于長期的學習??鞓窙]了,學習的動力從何而談?
童年本該像天上的白云那般美好,沒有一絲瑕疵,但父親的做法無疑給魯迅留下了童年的陰影。這點從魯迅后來去看賽會的表現(xiàn)中就可以看出。終于可以去看賽會了,卻又覺得沒多大意思,這情緒的轉(zhuǎn)折,正是兒童天性被扼殺后的無力感。
封建教育使孩子少了許多快樂,多了幾分苦惱;少了許多童趣,多了幾分愁悶;少了許多積極,多了幾分無奈。
魯迅筆下的五猖會讓我看見了過去封建教育的不合理,以及當時令人失望的封建社會。我慶幸我生活在當今社會,感謝我所受到教育。
五猖會讀后感范文(精選篇8)
《五猖會》是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它記敘了魯迅兒時要看五猖會時,興奮得不得了。正要出發(fā)卻被父親澆了一盆冷水,讓我讀書,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等魯迅背完了,在去看會的路上,他卻絲毫沒有了看會的興致了。
魯迅把兒時的這一件事完整地記敘下來,強烈反襯出父母不顧孩子意愿給孩子“加班加點”的行為。特別是要做什么大型娛樂活動前,往往先給你一盆冷水,再讓你出去,慢慢回溫。
想必這樣的經(jīng)歷許多人都有,興致勃勃地邀上幾個朋友,想出門玩上一兩小時。但在出門之前得通過父母的同意呀!嚴一點的“不準去”……寬一點的“行,但你得……”還有這樣的,“行啊,等我把事干完,我們一起去”。不知道同學們怎么想,要是我聽見這些話,還不如讓我不去。
等拿到那張“限期通行票”,你們還有心情痛痛快快地去玩嗎?
也許你正在玩電腦,玩到“緊要關(guān)頭”,正在看電視,看到“高潮部分”,正在看書,看到“精彩時刻”,猛然聽見一句“行了,寫作業(yè)吧”;“作業(yè)寫完了嗎?都檢查了嗎?復(fù)習了嗎?預(yù)習了嗎?知識掌握牢固了嗎?把書拿來我問幾題……”一天的好心情或許就一掃而光。
魯迅的文章之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是因為他所寫的許許多多作品與我們密切相關(guān),寫出了我們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得到了大家的共鳴。那么,在《五猖會》這篇文章之后有多少人要反思呢?什么人要深刻認識自己呢?而我們——與主人公有相同經(jīng)歷的人又要做些什么呢?
把這些做法,想法放到心里,并付諸行動吧。
五猖會讀后感范文(精選篇9)
在大家看來,魯迅先生才華橫溢,是個言之坦率的人,但誰曾知,魯迅先生從小便是在父親的封建教育下成長的。
《五猖會》便講述了魯迅兒時,在父親的教育下發(fā)生的事。這篇文章開篇寫了從前的迎神賽會的壯觀場景,先寫了作者童年時期看賽會,接著又寫了《陶庵夢憶》中的賽會,最后寫了作者自己見過的較為盛大的賽會,和現(xiàn)在的賽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后面的部分描寫了“我”在父親的強迫威逼下背書,最終成功把書背下來,得以去看五猖會。
看過這篇散文之后,我從這一字一句中,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對封建強權(quán)教育的厭惡,以及對這種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的強烈譴責。魯迅先生以細膩而突變的心理表達了對封建強權(quán)教育的腐朽與反動的控訴。之所以后來魯迅先生在五猖會的現(xiàn)場時,對于魯迅先生似乎都沒有什么意思,是因為父親強迫的教育方式,使原本對五猖會充滿興趣的魯迅心情逆轉(zhuǎn),從而使魯迅先生也覺得看五猖會也沒什么意思了。孩子們的童年本該是充滿色彩的,充滿童心,是愛玩愛搗蛋的。但是在魯迅的童年中,父親的封建教育給魯迅的童年帶來了陰影。
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從不應(yīng)該用強迫,用威逼,用打罵去讓孩子好好學習,乖乖聽話,這不僅不會起到聽話的作用,反之可能會“弄巧成拙”的效果。當今社會的封建教育已經(jīng)少之又少,我們理應(yīng)慶幸,生在這個解放社會,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
五猖會讀后感范文(精選篇10)
今天,我讀到了一篇文章,文章寫的`很好。
《五猖會》是魯迅兒時回憶去東關(guān)看五猖會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我來先介紹一下魯迅他爸爸。自古以來,無數(shù)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毕M⒆由偻?,多多學習,甚至一直學習。而孩子們都希望多玩少學。所以魯迅先生的父親,就利用五猖會作為條件,讓魯迅背書,為了去玩,為了去看會,魯迅只能完成父親的要求。
因為東關(guān)離縣城很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前夜預(yù)定好的大船,已經(jīng)泊在河岸邊,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陸續(xù)搬下去了。兒時的魯迅笑著跳著。催他們搬的快些。忽然,工人的臉色變得很嚴肅。
其實,想必在中國許許多多的人小時候都會有此經(jīng)歷,可大部分人卻已經(jīng)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把這些都忘了。當他們看過《五猖會》后又會大嘆:咦?我小時候似乎也有這樣的經(jīng)歷!而他們現(xiàn)在可能正像小時候的父母對自己一樣對待他們的孩子!
我感受到了:造成這樣的后果不是單單的某個人,而是中國古往今來交于文化的積淀!其實魯迅先生這個問題不是非常難理解。我們不能過于愛自己的孩子,一個人的心理,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讓我知道了一定要珍惜我們現(xiàn)在的解放社會與美好的家庭。不辜負這樣的美好生活。
五猖會讀后感范文(精選篇11)
又再讀了幾遍《五猖會》以后,發(fā)現(xiàn)中國教育似乎從很早以前就買下了這顆種子。
這是一種很難再改變的思想觀念,在文章中魯迅先生覺得可能是《鑒略》很重要父親才會讓我背,這沒有什么,但是為什么偏偏會讓我在那個時候背呢?魯迅先生當時的反應(yīng)是這樣描寫的:
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而后又“夢似的就背完了?!?/p>
最后導致了在上船之后“我卻并沒有他們那么高興。
開船以后,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guān)的五猖會的熱鬧,對于我似乎都沒有什么大意思?!濒斞傅母赣H肯定沒有想到那時魯迅的想法,現(xiàn)在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呢?我覺得家長是最該換個角度想想孩子的問題的了。一些家長會說:
“哦,魯迅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受到了這種教育才會成功的?!?/p>
我覺得就是因為魯迅先生的這種敢于向封建不好的思想作斗爭的品質(zhì)才是導致以后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我想告訴大家有些看似正確無誤的想法和行為所造成的結(jié)果卻會適得其反,要真正的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才會有助于孩子的成長。
孩子和家長都需要成長,我們中華民族還有許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需要學習也有一些不好的思想需要拋棄,希望大家可以深深體會。隨著時間和閱歷的增長,我們的教育方式會更加成功。
五猖會讀后感范文(精選篇12)
今天,我看了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猖會》。這篇文章寫了作者小時候?qū)Α段宀返木蕛?nèi)容,極其好奇,而父親強迫他背誦《鑒略》 內(nèi)容情節(jié)故事。
在這篇文章中,我喜歡“也總是只留下一個紀念品,就是當神像還未抬過之前,花一文錢買下的,用一點爛泥,一點顏色紙,一支竹簽和兩三只雞毛所做的,吹起來會發(fā)出一種刺耳的聲音的哨子,叫做“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兩三天?!边@一句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當時社會經(jīng)濟條件的缺少。
同時運用排比手法,加強語言氣勢。使一種感情更加強烈。我還喜歡這一句“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這個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形象地烘托出父親讓我背書這件事給我心理上帶來的由急切興奮到無奈,絕望的巨大落差,讓“我”倍感痛苦。
在這篇文章中,我認識了魯迅的父親這個人物,他雖然看上去很嚴厲,但是他是想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多讀一點書。由此可以看出父親是一個關(guān)愛孩子,但不懂得兒童心理的一個形象。
這件事,我感覺到魯迅先生批判了封建家長和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天性的摧殘。
五猖會讀后感范文(精選篇13)
魯迅通過回憶兒時盼望看五猖會,準備出發(fā)前激動、興奮的心情被父親要求背誦《鑒略》而情緒大轉(zhuǎn)折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舊時家庭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扼殺的極度不滿。確實,魯迅先生兒童時期,其父親那次要求兒子背誦《鑒略》的行為,是對兒子兒童天性的殘忍扼殺。
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我們來看看小魯迅對五猖會有多期待和向往,文章開頭說:"孩子們所盼望的過年過節(jié)之外,大概要數(shù)迎神賽會的時候了。"作為兒童的魯迅當時肯定也不例外了,尤其他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賽會的行列經(jīng)過時,一定在下午,儀仗之類也減又減,所剩的極其寥寥。作者常存著這樣一個希望:這一次所見的賽會,比前一次繁盛些??墒墙Y(jié)果總是一個"差不多"??梢娮髡邔τ^看迎神賽會的好奇和渴望有多強烈而又有多失望。
也許你會問,家住得偏僻,不會跑去跟著隊伍觀看嗎?文章第四段中說:賽會雖然不像現(xiàn)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然而,婦孺?zhèn)兪遣辉S看的,讀書人即謂士子,也大抵不肯趕去看的。讀到此處,大家便明白兒時的作者為什么不能一飽眼福觀看一回迎神賽會了。
然而,對于對世界充滿好奇,又貪玩的孩童時期,對于越禁止的東西,就越渴望去看看。所以小魯迅甚至希望自己能生一場大病,好使自己也能參與賽會,扮演一個"犯人"的角色??梢?,小魯迅對觀看迎神賽會的渴望之強烈和備受封建家庭教育所束縛而感受到的壓抑。
有壓抑就有釋放。小魯迅終于遇上了一場迎神賽會"五猖會",這場迎神賽會與以往不同,小魯迅可以跟著大人一起前去觀看的,這太難得了,小魯迅非常高興。文中說:"要到東關(guān)看五猖會了。這是我兒時所罕逢的一件盛事。"雖然這句話是成年后的作者所說的,但依然可以感受到當時小魯迅的激動、興奮心情。"我"笑著跳著,催他們要搬得快。那時的"我"肯定是腦子里滿是五猖會盛況,前所未有的歡快和興奮。
可是,偏偏這個時候,父親要求小魯迅背誦《鑒略》,背不出不準去。作為父親,要求兒子背誦《鑒略》是沒錯的,表明父親很重視兒子的啟蒙教育,但是,要求背書的時機卻是值得思考的。為什么他要挑孩子最開心的時刻要求其背誦枯燥深奧難懂的《鑒略》?這不是很讓人掃興嗎?
父親這個行為副作用是很明顯的,當"我"順利通過父親的考核后,"我"對觀看五猖會的心情全沒了。"開船以后,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guān)的五猖會的熱鬧,對于我似乎都沒有什么大意思了。"讀完這些句子,我內(nèi)心感到無比同情和惋惜!
反思現(xiàn)實,我也曾經(jīng)有過類似的感受,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罷了。
借此機會,以史為鑒,我想給現(xiàn)在的大人們提出一些建議,在您們重視我們的學習教育的同時,也要學會重視我們的成長規(guī)律,貪玩、愛熱鬧是童年不可或缺的色彩;打壓、扼殺兒童天性的教育方式不值得提倡。
當您既想放縱兒童的天性,又想讓孩子學習,兩者不誤時,您可以這么說:"如果你把作業(yè)寫完,我就獎勵你玩一會。"請不要在孩子玩得最開心的時候,粗暴地打斷,讓他們回去寫作業(yè)。
方法用對了,它就是一種鼓勵,而不是一種打壓,這樣,家庭教育才會事半功倍。
五猖會讀后感范文(精選篇14)
我將魯迅《朝花夕拾》中《五猖會》這一篇文章給看完了,且深深受到啟發(fā)。
這篇散文前半部分寫出了青年作者魯迅對迎神賽會的向往與熱愛,并且通過描寫賽會的活動和作者的心理活動來映襯作者心中對賽會的熱切期盼。后半部分寫了作者準備到東關(guān)去看五猖會,父親卻叫他背書,背不出來則不準去。而當作者背完書被批準去看五猖會時,他早已沒了興趣。
文中有許多寓意存在,例如: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多個“一”連用,反復(fù)強調(diào)中也體現(xiàn)出作者青年對賽會的失望;而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又運用景物描寫的方法,寫出梅姑廟和五猖廟都是“禮教有妨”的,以封建禮教的產(chǎn)物攻擊封建禮教,更能看出諷刺的力度。
而且,我們更應(yīng)該用心體會的,是作者要諷刺的東西。
全文雖然沒有一句對父親以及教育制度的正面指責,但全文無處不以細膩、突變的心理對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與反動進行無聲控訴。
反觀我們自己,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時代,擁有能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拓展式教育制度、批判式教育制度,我們有何理由不珍惜?要知道,在古代,只要普通人有一句造反的話,必當砍頭處置!我們應(yīng)該努力、努力、再努力,在懈慢時要告誡自己——我們要珍惜美好時光,把握當下,努力向前!
五猖會讀后感范文(精選篇15)
相信不少人都拜讀過魯迅先生的《五猖會》,其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正當大家都在歡天喜地準備去東關(guān)看五猖會時,父親卻要求我必須將《鑒略》背完,才能去看五猖會。多年以后,魯迅仍然對此十分疑惑不解:為何父親偏偏要在那時讓我去背書?
其實,許多人在小時候都會有這樣經(jīng)歷,大部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jīng)忘記了。當他們看過《五猖會》時,孩提時的沉重經(jīng)歷又恍惚在腦海中縈繞著。
自古以來,無數(shù)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玩少一點,多點學習。作為父母,這種心情自然可以理解。如今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父母恨不得傾盡所有的愛,按照自己設(shè)定的路線,想讓孩子成為出色的人才,自己則成為最棒的父母。
造成這種后果的,看來不是單純某個人的問題了,而是中國古往今來教育文化的積淀,中國教育似乎從很早以前就埋下了這顆種子。這是一種很難再改變的思想觀念,在文章中魯迅覺得可能是《鑒略》很重要父親才會讓我背,可是為什么偏偏會讓魯迅在那個時候背呢?魯迅先生當時的反應(yīng)是這樣描寫的: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而后又夢似的就背完了。最后導致了在上船之后我卻并沒有他們那么高興。開船以后,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guān)的五猖會的熱鬧,對于我似乎都沒有什么大意思。魯迅的父親肯定沒有想到那時魯迅孩童時的想法,而強迫魯迅去背什么《鑒略》,扼殺了孩子的活潑好動的天性,魯迅的父親尚且如此,又何況是我們的父母呢?
中華民族有許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一些思想的精華,也有一些糟粕謬論。讀書固然可以出人頭地,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應(yīng)該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吧,家長是時候換個角度想想孩子的問題的了。
讓我們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