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五言律詩《山居秋暝》
對《山居秋暝》的學(xué)習(xí),不僅僅是王維的一首名詩,這同時也是山水詩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guān)于王維的五言律詩《山居秋暝》鑒賞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內(nèi)容僅供參考!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詞句注釋】
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將晚。
⑵空山:空曠,空寂的山野。新:剛剛。
⑶清泉石上流:寫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喧:喧嘩,這里指竹葉發(fā)出沙沙聲響。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滌衣物。
⑸隨意:任憑。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后來也泛指隱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孫實亦自指。反映出無可無不可的襟懷
【詩句賞析】
《山居秋暝》這首詩的組織和《漢江臨泛》一樣。第一聯(lián)就點明題目。這種手法,在詩家就稱為“點題”。宋代以后,在八股文,試帖詩的規(guī)格上,也要求第一聯(lián)或第一,二句必須貼到題目,稱為“破題”。這個“破”字,含有分析的意味,把題目分析開來用一二句詩或文概括一下。破題顯然是起源于詩家的點題。
這首詩的中間二聯(lián),也是平列的寫景句。文字淺顯,不用解釋?!皻w”與“下”兩個動詞,就是倒裝的。聽見竹林中笑語喧嘩,知道是洗衣的姑娘回家了??吹胶扇~搖動,知道有漁船下來了。尾聯(lián)二句,暗用《楚辭》的修辭?;茨贤酢墩须[士》有句云:“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币馑际钦f:在春草叢生的時候,外出遠游的王孫為什么還不歸來。王孫就是士,也就是知識分子。古代的知識分子,都是王侯的子孫,故稱王孫。王維在此處反用原句,他說:盡管現(xiàn)在已是秋天,春草已經(jīng)凋零,王孫還是可以居留的。這個“王孫”,是指他自己。魏晉以來的詩人,經(jīng)常用“春草王孫”這二句來作種種不同的比喻。這不是用古事,所以不是用典故,一般稱為“出處”。
“隨意春芳歇”,這“隨意”二字向來無人注解,大家都忽略了。其實這個語詞的意義和現(xiàn)代用法不同。它是唐宋人的口語,相等于現(xiàn)代口語的“盡管”。王昌齡有一首《重別李評事》詩云:
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
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
這首詩的結(jié)句也用“隨意”。二句的意思是:盡管在青楓白露的秋天,吳姬還在歌舞留客。明代的顧璘在《唐音》里批道;“隨意二字難解。”可見明代人己不懂得這個語詞了。譚友夏在《唐詩歸》里批道:“隨意字只可如此用,入律詩用不得?!边@個批語可以說是莫名其妙。為什么這兩個字只能用在絕句,而不能用在律詩呢?他如果看到王維已經(jīng)在律詩里用過,只好啞口無言了。其實譚友夏也象顧璘一樣的不懂,卻故意賣弄玄虛,批了這樣一句,使讀者以為他懂得而沒有說出來。唐汝詢在《唐詩解》里講王維此句云:“春芳雖歇?!边@是很含糊的講法,大概他也不知道“隨意”的正確意義。
【創(chuàng)作背景】
山居秋暝作于王維隱居終南山下輞川別業(yè)時,此時已是“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終南別業(yè)》)的后期了。開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時期最后一個開明的宰相張九齡被李林甫等排擠罷官,朝政日趨昏暗,王維的政治熱情冷卻下來,對政治抱著消極的態(tài)度。開元二十八年(740)后,他終南山構(gòu)筑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此詩即作于這個時期。
王維主要活動在唐玄宗時期,是盛唐的一個文藝全才,他詩書畫音樂樣樣精通,官也做到尚書右臣的位置,可以說是聲名顯赫。
但是由于安史之亂他沒有來得及跟隨唐玄宗逃走,后被進入長安的叛軍抓住帶到洛陽,委任以偽職給事中。
就這個事件對王維打擊很大,唐肅宗平定叛亂以后,他雖然最后保住了性命,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雖然后來也還在做官,但王維心思已不在官場,實際上已經(jīng)過起了半官半隱的生活。
回顧這首詩,里面的風(fēng)物描寫,給人以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青松明月、清泉碧荷之中,還有一群勤勞善良的人,他們與世無爭,悠閑自在。詩中所描寫的自然山村,實際上是詩人自己所追求的一個理想的社會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