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讀后感400字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國讀后感400字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其實為什么中國有些歷史會廣為人知,有些歷史雖然經(jīng)典卻知之甚少。我個人覺得原因就在于是否有些民間通俗的演義,比如小說、戲曲、快板說唱等等??梢哉f中國最為人所孰知的歷史莫過于《三國演義》、《水滸》、《隋唐英雄傳》。《大秦帝國》則是直到現(xiàn)代才被寫出來的小說集,用六部書描寫了秦國的崛起—發(fā)展—統(tǒng)一—滅亡。幾近完美的詮釋了戰(zhàn)國時代的戀愛、理想、政治的變化、百家的爭鳴,展現(xiàn)出254年間中國大地上發(fā)生的一切一切,如果說《三國》是先驅(qū)者,那么《大秦》則肯定是后繼者。
雖說小說中有一些不實的描寫,比如秦國的鐵甲兵團和騎兵,這些在當時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小說的最后以完整的一個章節(jié)來介紹為什么大秦會是最后的贏家,而后漢王朝為什么可以在中國的歷史上達到巔峰,并將我們這個民族命名為漢??梢哉f是整篇小說最大的亮點所在。也是我認為《大秦》遠超《三國》的原因,《三國》從來沒有歸納為什么晉最后可以一統(tǒng)中華,而《大秦》則將一切歸納為一個字:法。
可以說整部小說都是以變法為主線來說明大秦為什么可以一統(tǒng)中華,也是為什么最后自取滅亡的。秦始皇在一統(tǒng)六國之后再也沒有吸取六國的人才,反而制造了著名的焚書坑儒,又在最后將遺旨交與趙高,自己一統(tǒng)天下后到處游玩,不顧民生修建長城和阿房宮,這些其實都是無法可依的。我覺得讀完這本小說得到的啟示遠比看一遍賈生的《過秦論》有用的多。
《大秦》對于我們現(xiàn)代已經(jīng)十分的遙遠了,但是這是中國最早的法治,雖然有點野蠻和殘忍。但是卻為所有人樹立了一個標準,無視了出生的身份。這是儒家的“禮”所無法做到的。《大秦帝國》值得我們所有的人一讀。
起初看大秦帝國只是源于自己對歷史由來已久的興趣,并不是有什么特別的意圖,只是覺得這不過是對于一個盛世的全景式展現(xiàn)罷了。但是,當我把《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看完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認識到雅斯貝爾斯的軸心代理論很有意義。一個文明的創(chuàng)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大秦帝國,有著與后世很多同樣強盛帝國所全然不同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才是大秦帝國得以強盛的依靠,也是被后人所忽視的,在后來歷史中所缺失的。因此,這些東西,才是需要我們重新開掘出來的。因為,正是缺失的這些,使得華夏的原生文明在創(chuàng)造奇跡的同時,又蘊含了衰落和失敗的可能?!洞笄氐蹏氛峭ㄟ^將這些開掘出來,從而使得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所熟悉的那部分歷史,讓我們更加看清現(xiàn)在要走的路。
這種與眾不同的東西,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方面:法治與商業(yè)精深。這兩點在《大秦帝國》中都有表現(xiàn)。商鞅是秦國的名將,他實施變法是秦國強大的第一塊基石,更是華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將法治的理念變?yōu)楝F(xiàn)實,所有的這一切,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該系列書中最最輝煌、最最優(yōu)秀的巔峰之作!優(yōu)秀在正史和野史的無縫連接。不像上一部皺著眉頭看完覺得作者臆想成分太重,但也不會覺得一板正經(jīng)太過枯燥,一件一件歷史大事件推動發(fā)展,讓整部行云流水非常棒!
優(yōu)秀在六國被滅之后總結(jié)之言。這個部分完全展示了作者的大格局,講秦國,又不只是秦國,每一個國家被吞滅之后,作者都非常中立的剖析了原因。從韓開始一路到齊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我是一個很容易被歷史感染到哭的人,齊滅國秦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那瞬間真的哭得超級痛快。
優(yōu)秀在給了后人看待歷史的新觀點。之前想到秦國,想到秦始皇,首先想到的就是焚書坑儒所引發(fā)的“暴政論”,此書之后,看待秦始皇會更加全面,不得不說,無論從當時還是現(xiàn)在的眼光看,他都是一個功遠大于過的君主,只可惜后世被儒家統(tǒng)治這么多年,誰又有那么超脫的眼光去公正評價呢?
當然,作者也是一家之言論始皇,很多地方我同樣不贊同,但并不影響我對這一部的喜愛。多方兼聽并形成自己的意識與觀點,這才是看書的意義。
終于看完孫皓暉老師所著的《大秦帝國》小說,全書共分為六部,《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描述了在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在列強環(huán)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變法圖強,經(jīng)過幾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終掃六合而一統(tǒng)天下的艱辛悲壯歷程。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各種原因,秦帝國被形成了“暴秦”口碑。而出生于陜西三原的孫皓暉,從文明史的高度,來肯定秦帝國價值。作品扉頁的題記是:獻給中國原生文明的光榮和夢想。在《大秦帝國》自序中,作者以敢為天下先的藝術(shù)勇氣和人文學者的歷史眼光,充滿激情地說:“大秦帝國是中華文明的正源”,“我對大秦帝國有著一種神圣的崇拜”。這是《大秦帝國》的根本立意,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作者在序言中強調(diào)的“原生文明”、“強勢生存”以及秦文明對多年來中國歷史進程和中國民族精神的影響,時時可見前人所不敢發(fā)之言。對于如今美帝對我國的打壓,對于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有著現(xiàn)實的參考意義。
作者孫皓暉老師,一個老秦人的后代,用16年時間,以雄健的筆力,將老秦人的輝煌,老秦人的無奈,老秦人的奮斗,寫進了這部500多萬字的《大秦帝國》之中,值得一讀。
秦國,從中華大地的西部邊緣小國、險些被六國瓜分的戰(zhàn)敗國,成為一統(tǒng)華夏的大秦帝國,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寫幾部書。我看完《大秦帝國》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國。從秦孝公贏渠梁任用衛(wèi)鞅開始變法,到秦王嬴政一統(tǒng)天下,期間經(jīng)歷六王七次權(quán)利的移交,不同時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堅持依法治秦的主張始終貫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護法的宣太后,以一國攝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鮮血維護法治。秦國八萬鐵騎命喪趙國名將趙奢之手,依秦法:無端敗軍者斬刑不赦,八萬將士全部陣亡,此時定要有人為閼于之敗擔責,宣太后毅然站出說道:閼于慘敗,罪在本太后錯斷大勢……秦法昭昭,不究大敗之罪,不足以養(yǎng)朝野正氣。遂在宮中自裁,以自刑謝國??吹竭@時耳邊響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吶喊“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在堅守著秦法,正是這種力量促成了秦國的強大。
我們的首個憲法日剛過去不久,祖國各地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希望我們的法治能夠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形成中華的強大力量。作為基層的法律工作者,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發(fā)揮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勢,將所學所知運用到服務(wù)法治中去。
焚書坑儒,歷代都視其為秦王政的暴行,其做法焚毀了大量書籍,摧殘了中華文明留下來的成果。在讀完《大秦帝國》后,我對這一事件又有了新的見解。話說秦王滅亡六國,統(tǒng)一華夏后,六國老貴族勢力便圖謀復辟。秦王在統(tǒng)一天下后招了一些“博古通今”的博士進朝與皇帝共同議事。六國老貴族便勾結(jié)了博士,使其直諫秦王終止郡縣制,效法夏商周三代,推恩封地以建諸侯。秦王大為震怒,為了宣揚法制,便開始焚書。譬如《詩》《書》等書籍,都要進行焚燒??鬃拥暮蟠柞V覲見秦王,反遭其一頓臭罵??柞V十分慌張,于是逃亡了。焚書之后,秦王的博士宮里又招來了千余名士子。經(jīng)查點,竟有六百余名儒家士子,其余的全是方士、占氣、占星之士!
秦王使盧生、候生去尋找長生不死藥,可二人卻因為答應了秦王無法完成的任務(wù),便在博士宮鼓動士子逃亡。等二人出城后,博士宮一片混亂。秦王為此十分惱怒,老方士徐福又給嬴政說了盧生為儒生后,秦王便令人徹查博士與盧生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致使四百六十余名儒生下獄。
秦王焚毀書籍又讓儒生下獄,大多數(shù)儒生便逃往了孔里。秦王的軍隊又進入了孔里,繼續(xù)焚毀書籍。孔里的儒生們恐招來殺身之禍,便投靠了六國貴族,聽王政聽后更為憤怒,便坑殺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
想想秦王焚書坑儒這件事,不過是阻止六國復僻和宣揚法家的做法。儒生們推舉的治國之道,與秦王政的治國之道相違背,可儒生們推舉的道理,卻可以使六國貴族復辟,再加上孔鮒等人投靠了老貴族,親王便坑殺儒生,焚毀了儒書。
孔子的后代孔鮒在秦國被委任高官,可其因為說錯了一句話而逃走。秦王對此事視而不見,但孔鮒卻因因害怕投靠了六國貴族,也算是自討苦吃。秦王在坑殺儒生之后,便發(fā)布了詔書。詔書上的話語也十分有道理。秦王任用儒家人士,初給予其高官,可其卻生出事端,卷入復辟暗潮。再加上幾句儒家話語:“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薄懊窨墒褂芍?,不可使知之?!敝惖脑挘癖娨宦牼褪钟憛捜寮?,認為秦王的做法十分正確。一聽皇帝詔書,大部分都喊殺得好??梢娬Z言藝術(shù)的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是無論自己正確與否,他人都認為是正確的。
每個人對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見解,你是怎樣看待焚書坑儒這件事的?
歷經(jīng)六個月,終于讀完了《大秦帝國》這部長卷歷史小說,它描述了秦帝國興亡生滅的過程。在那個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戰(zhàn)國時代,面臨亡國之危的秦國于山東六國的環(huán)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斷指立碑,變法圖強,徹底變革,努力建設(shè),統(tǒng)一政令,經(jīng)過秦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終于掃六合而一統(tǒng)天下,完成了一場最偉大的帝國革命。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時代,使中國農(nóng)業(yè)文明完成了偉大的歷史轉(zhuǎn)型。這雖然是發(fā)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歷史,但是在今天看來,也能帶給我很多啟迪。
變革者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和長遠宏大的志向。強國有強人,強人之所以強,是因為強人皆有強大的意志。秦孝公以六國卑秦為國恥,斷指立碑,樹立變法強國的決心和志向,然后才有了商鞅變法一系列的行動措施,為秦帝國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yè),要組織變革是極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要改變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更是難上加難。這就要組織領(lǐng)導人有強烈的變革之心,能自始至終、矢志不渝,以鐵腕手段推動,全力以赴;
當然還要有好的變革方略,如何變?變向何方?分幾步走?誰來出謀劃策,誰來推動變革,擔當重任?此兩者是連在一起的,選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沒有好的謀才,不會有因地制宜的變革之法,沒有強有力推動者,光是紙上談兵,夸夸其談,不能執(zhí)行到位,也不會有好的成效。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范睢、張儀、呂不韋、李斯、鄭國、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將的輔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國處于非常困難時期,秦孝公為圖秦國能夠像秦穆公時期一樣與其它諸侯國并列爭雄,向天下發(fā)布了秦國的“求賢令”,吸引了不少山東士子前往秦國“面試”。他對士子們說“依六國慣例,士達則任職。然秦國與列國素來少往,山東士子對秦國知之不詳,難確職掌,請各位持國府令牌,遍訪秦國三月,后出治秦之策,后確認職掌”,他讓士子們下基層,然后根據(jù)自己所見所聞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確定崗位。
這是篩選優(yōu)秀人才的好辦法,第一,可以測試人才的態(tài)度;第二,可以篩掉急功近利和無學慵才;第三,讓員工適應人文環(huán)境,讓未來的優(yōu)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層。在許多入秦士子們眼里,來到這窮鄉(xiāng)僻壤已經(jīng)自感降尊紆貴,內(nèi)心期盼著來到秦國便能立即做個高官,沒想到這位國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還要他們在這窮鄉(xiāng)僻壤呆上三個月,因此,許多士子都紛紛離去。
但秦孝公對這些士子們并無半點指責,還給每人送了黃金資助前往他國。此舉不但使留下來的士子們更加敬佩這位國君,還讓離去的士子們給秦國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國更加凝聚人才。
《大秦帝國》的作者是孫皓暉,中國當代歷史小說家之一,他用了十六年,創(chuàng)作了《大秦帝國》。你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帝國嗎?是秦國。《大秦帝國》講的是在春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經(jīng)過六代領(lǐng)袖堅定不移地努力,一步步崛起,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國面臨亡國之禍,齊、楚、燕、韓、趙和魏六國商量一齊出兵,瓜分秦國。秦孝公誓以變法強國。他向天下發(fā)出了求賢令,青年士子衛(wèi)鞅入秦和秦孝公開始了二十年的大變法。從此,秦國崇尚法治、統(tǒng)一政令。秦孝公積勞成疾病逝后,衛(wèi)鞅之前因為變法得罪了舊貴族,如今沒了靠山,舊貴族和六國都要求殺衛(wèi)鞅以謝天下。此時的'秦國剛剛崛起,根基不穩(wěn)。為了避免秦國陷入內(nèi)亂,衛(wèi)鞅交出政權(quán)兵權(quán),坦然入獄,被舊貴族車裂身亡。
我覺得衛(wèi)鞅真是一位英雄!他是我最喜歡的人物。在當了秦國的丞相后,他變法強國,把秦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他遇事冷靜沉著,大公無私,睿智富有內(nèi)涵。為了避免秦國陷入內(nèi)亂,他犧牲了自己,他為秦國做了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貢獻,我非常敬佩他。
讀這部書,讓我受到了很多啟發(fā)。衛(wèi)鞅遇事冷靜果斷,我應該學習。秦孝公嬴渠梁一心為國,我應該熱愛集體。我還知道了只要堅定不移地追求理想,就一定可以成功。
昨天看了《大秦帝國》1——七集,對秦獻公的繼位選人獨到的眼光及方法所嘆服。秦獻公被魏軍狼毒箭所傷,他知道自已所剩日子不多,不得不考慮傳位的問題,但讓他頭痛的是傳位給那一個孩子。兩個孩子各有所長,長公子更是深得上大夫及世族的擁戴,為了使王位傳給真正能帶領(lǐng)秦國走向富強的君王,秦獻公可謂用心良苦,采取了冒雪前往老乒營地,聽取老乒對傳位人選的意見,最后秦獻公聽取了與他出生入死,馳騁沙場老乒的建議,傳位給了二公子渠梁,即歷史上有名的秦孝公,歷史同樣也證明了秦獻公選人之正確。秦獻公選取接班人的思路及方法值得借鑒和參考。
通過秦獻公選繼位人劇情,也給我們在工作中如何晉升一個管理干部或觀察一個人是否值得培養(yǎng)帶來啟發(fā),具有以下特征的人值得晉升和培養(yǎng):
1、遇事臨危不懼,頭腦清晰,應變能力強;
2、具有大局觀,團隊、組織及公司利益大于私利;
3、具有獨立思考及分析辯別能力;
4、做事能夠抓住重點,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能夠把握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