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200字
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jīng)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論語》讀后感200字”,歡迎閱讀與借鑒!
《論語》讀后感200字(篇1)
這個寒假,我又溫習了《論語》,通過學習,我對《論語》有了更深的理解。
《論語》一開始就提到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老師曾告訴過我們,這句話的意思是:已經(jīng)學習過的知識,常常溫習,一定會十分愉快。后來,當我學到一些知識后,都會主動的多復習幾遍,每次復習都會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對別人提到的相關(guān)問題也能很快的回答,我高興極了。
《論語》還說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chǎn)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
《論語》讀后感200字(篇2)
我讀《論語》這本書,知道了一位非常誨人不倦的人,他就是孔子。
《論語》是我國的經(jīng)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笨梢娬撜Z在歷代統(tǒng)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論語》已有200千多年的歷史了,里面的內(nèi)容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共有18、20冊。里面的第 一篇對我印象特別的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解釋是:孔子說:“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p>
我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把學習同樣當成一件快樂的事。
《論語》讀后感200字(篇3)
讀《論語》,不外乎在讀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當然,這期間要辯證地看待這些學說,棄其糟粕,取其精華;要獨立思考一些自古以來有爭議的處世交友論調(diào),比如“中庸之道”,比如“無友不如己者”。而且,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當今許多為人、治學、從政的原則都出自古老的《論語》。譬如:父母在,不遠游。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道不同,不相為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勝枚舉。于是乎,對孔子及其弟 子又多了幾份敬仰之情。
《論語》讀后感200字(篇4)
翻開薄薄的論語,我發(fā)覺如今的我們已離儒家文化甚遠了,也許以今人的眼光,論語中的孝道已很難讓人接受。但我想說:請大家捧起《論語》,讓我們重視孝道。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逼鋵嵏改妇褪俏覀冏钔昝赖陌駱?,我們觀其志,而等到我們成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對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難尋呀!我曾聽說父親出售血換來的是兒子無止境的花銷;我曾看見一個絕望母親的淚水,卻換不來浪子的回頭。我不禁想問:孝從何尋?早在春秋之時,夫子便有子尋父志之思想,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以崇敬的心來奉養(yǎng)父母,這就是我們對父母最大的回報。
《論語》讀后感范文200字
《論語》讀后感200字(篇5)
《論語》中的知識是無窮的,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每天回家都關(guān)起房門苦讀.后來家里人發(fā)現(xiàn)他的書箱里藏的只有一部《論語》,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閑聊,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老老實實的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的確不超出《論語》。過去臣用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xiàn)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
《論語》里閃爍著人性光輝的東方智慧,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洗禮,已得到世界范圍內(nèi)越來越多人的理解和認同,成為了世界的財富。
《論語》讀后感200字(篇6)
論語中有一話說是這樣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這樣一句話,在我的家里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魚》一本書它上面寫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于人。的話。
他是這樣寫的:我不喜歡的,你肯定也不喜歡,所以我不會給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意做,所以你不會勉強我去做這件事情。
對呀!我不喜歡的東西你怎么會喜歡呢?我不喜歡青菜你一定也不喜歡!
我不喜歡流行歌曲,那你也一定不喜歡?
我不能克服一種困難那你一定也不行?
我知他說的不一定都對,但是最讓我感到了不起的是,那個寫書人的勇氣!是那種敢于面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的勇氣!
我家的那本書,雖然比起《論語》來差的很多,但我學會了很多他的東西,那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
《論語》讀后感200字(篇7)
孔夫子曾經(jīng)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鬃右恢被畹搅似呤q,五十七年的經(jīng)歷使他仁德兼?zhèn)?,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