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覺醒年代的觀后感,歡迎閱讀。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篇1
近期,我們在學校的組織下觀看了《覺醒年代》這部作品。這部電視劇是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周年而作,尚未完結,雖說只看了幾集,但給我的感觸頗深。等不到看完便來寫這心得,以下便是我的觀感。
《覺醒年代》從新文化運動講起,陳獨秀歷盡艱辛從日本回國之后,以文學為基,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力求從思想上改變中國新青年,進行討袁運動。中國當時處在一個迷茫的路口,君主專制;君主立憲;民主共和…領導者不知道中國應該走哪一條路。袁世凱渴望恢復帝制,開倒車的行為為各路人士所不恥。新一代有思想的人不畏壓力將自己的考量,思路說與人們,中國的思想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毛澤東等人的努力下不斷發(fā)展。片中給我感觸比較深的是陳獨秀由《國際歌》歌詞有感說出的話:大到國家,小到個體,自己的命運自己爭取。當初的中國剛剛推翻幾千年的帝制,新制度正在萌芽階段,袁世凱卻到處借款,依托外國支持,打擊新思想,新制度,這是不可取的。且不說袁世凱有復辟之心,就借外債、依托外國過活這一舉動來說,他就已經(jīng)失去了獨立之心,一個國家,如果連自立自強,獨立更生都做不到,依托外國,與殖民地何異。
中國要想發(fā)展,獨立是必須的,必須有骨氣有方向,自己的`命運自己爭取,不管是對國家還是個人。這句話一律適用,如果一個人失去了獨立之心,沒了前行道路,說句不好聽的`,這樣活著和等死沒有區(qū)別。天下的路是給天下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當時的中國需要一條獨立,民主,科學的道路,陳獨秀他們便將民主科學的道路展示給眾人看。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篇2
在這個漫長而又短暫的寒假,我觀看了一部電視劇《覺醒年代》,使我的內(nèi)心無比的激動,想到里面的.人物我就感到回味無窮。
《覺醒年代》講述了新文化所處的那段時代的社會風情和百態(tài)人生。該劇展示了100年起中國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的不斷追求真理并且慢慢摸索,摸索著就中國的道路。五四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五四運動拯救了民族危亡,捍衛(wèi)了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這是一條當時中國唯一的道路,也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使命,需要一代接一代的.人不懈努力和奮斗。
在這部劇中,我最喜歡陳獨秀這個人物。因為他在《《愛國心與自覺心》中發(fā)表:“國人無愛國心者,其國恒亡,國無自覺心者,其國必殆。二者無懼,國必不國?!彼郧嗄耆艘选皭蹏倍昼澘淘谛拈g,流淌于血液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志報效國家。
作為21世紀的新中國青年,我們應該以學為本,提高綜合素質(zhì),不斷培養(yǎng)自己報效國家,社會和人民,在其境中體現(xiàn)個人的人生價值。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五四運動的精神綻放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讓復興之路在新的無數(shù)青年腳下越走越長。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篇3
終于舍得和友人一起看完了《覺醒年代》。
有很多想說的話,卻又不知該從何說起。
我曾無數(shù)次因為劇中的人物和現(xiàn)實中的他們而流淚。
是他們以筆為刀,通過《新青年》雜志啟發(fā)民智,讓科學與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是他們以身試法,通過聯(lián)合社會各界逼迫政府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幾年后收回了山東青島;是他們以命相搏,通過不懈的努力終于成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為中國的發(fā)展指出了一條明路。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以他們當時的學識和地位,在亂世之中也足以衣食無憂,可他們沒有。他們?yōu)榱酥袊娜嗣衲軌蛳袢艘粯拥?活著,能夠擁有人的權利、人的快樂、人的尊嚴,為了讓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為了讓窮人不再受欺負,為了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夠當家做主,少有所教,老有所依,為了中華民富國強,為了民族再造復興,他們披荊斬棘奮斗終生,在黑暗中探索出了一條光明之路。真正做到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國家有你們,何其幸運。
謝謝你們,我真想讓你們看看現(xiàn)在的中國
你們做到了!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篇4
今年暑假,老師強烈推薦我們觀看《覺醒年代》,媽媽陪著我一起觀看了這部優(yōu)秀的連續(xù)劇。這是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而攝制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
該劇滿屏的正能量,非常值得觀看。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新青年》編創(chuàng)者陳獨秀寫的敬告青年,他說:“我寫新青年,就是想告訴那些還在吃苦受罪的中國孩子們,天下的路是留給天下的人走的,只要堅持不懈,將來必成大器?!边@句話震撼了中國所有的青年,同樣也適用于當今時代的年輕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不愁吃不愁穿,生活無憂無慮,卻往往缺失了理想和信念,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有時還嫌棄學習的苦和累,想想百年前的熱血青年,他們?yōu)榱酥袊那巴竞兔\,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舍棄了自己的一切,真是令人動容。陳獨秀的`這段話激勵著我們要做新時代的有志青年,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用心走好腳下的路,努力去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
《覺醒年代》這部劇給我?guī)砹艘粓鰳O其盛大的“視聽盛宴”,讓我了解了許多歷史事件,認識了許多革命先輩,進一步深刻感受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要倍加珍惜,努力奮斗,時刻牢記:強國有我,請祖國放心!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篇5
在這個暑假,我看了《覺醒年代》。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覺醒年代》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的一部紅色電視劇。里面講述了民國時期一群以陳獨秀同志和李大釗同志為首的愛國之士傳播新文化,從根本上改變國民的思想的故事。
這些先輩們?yōu)榱烁母飮鴥?nèi)思想,廢盡心機。其中某些情節(jié)十分真實,讓人身臨其境,真切地使人感到敬佩、高興、憤怒等各類情緒。
陳獨秀同志的幽默風趣、李大釗同志的平易近人、陳延年同志的自立自強、毛澤東同志的勤勉好學、胡適同志的學識淵博、蔡元培同志的和藹可親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同志身上的精神都是我們所必須要學習的`。這部電視劇最大程度的真實地還原了中國民國時期的歷史。
我對一個情節(jié)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李大釗先生打算帶他的老婆和兒女一起去吃涮羊肉的,正打算出門,有兩個學生過來了,原來,是其中一個同學沒有錢交學費,想向大釗先生借錢但是不敢找大釗先生,于是另一個同學領他過來了,大釗先生果斷放棄涮羊肉把錢借給他了。在這里我看到了他的善良。
我們要學習他們的精神,為祖國做貢獻!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篇6
該劇是為了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的優(yōu)秀電視劇目,它以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xiàn)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之等先驅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jīng)歷為輔助線,藝術地再現(xiàn)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熱血青年演繹出的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和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一群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屏前,感人至深。
上世紀初,辛亥革命失敗后,中國沒有能夠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三座大山仍然壓在中國人民頭上,軍閥混戰(zhàn),倒行逆施,民眾蒙昧、思想混亂,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站在歷史的肩膀上,中國就是一座巨人的搖籃,用江河為乳,以青山為脈,予以青云之志,注以天穹宏偉,贈以大地寬懷。事實證明: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看《覺醒年代》,就像在讀歷史,每一個人物都活靈活現(xiàn),劇中人大多讓人肅然起敬,他們有故事,有思想,有理想,他們忠于人民,熱愛國家,追求真理。特別是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起人、締造者,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急先鋒!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篇7
《覺醒年代》是好看的,這幾集,斷斷續(xù)續(xù)出場了好一些學術大師,錢玄同、劉半農(nóng)、劉師培、魯迅、胡適……,還有一些現(xiàn)在在臺詞中可能之后會出場的,梁漱溟、吳虞、楊昌濟、蔣夢麟、徐悲鴻……那些學術名人們,一個一個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他們或英姿煥發(fā),或朝氣蓬勃,或傲骨凜然,就算是頑固派辜鴻銘,也有著自己的學術風骨。
“青年要為世界播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這是27歲的李大釗為再造青春之中華而發(fā)出的殷切吶喊。
看《覺醒年代》就像在讀歷史,一個個人物活靈活現(xiàn),劇中太多的人物一出場便讓人肅然起敬,根本分不清到底誰是主角。有故事,有啟蒙,有思想,有現(xiàn)實,有理想,有情懷,有教育。個人覺得,《覺醒年代》整部劇的靈魂人物,堪稱一代國士的蔡元培,北大之校長非他莫屬!北大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北大,就是有那些先哲大師們的存在,如:文學巨匠——魯迅,扛“科學民主”大旗,一呼百應的《新青年》創(chuàng)始人——陳獨秀,還有敢為人先,為人民發(fā)聲,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偉大革命家,思想家——李大釗,后來北大還聚集了胡適、劉半農(nóng)、辜鴻銘、劉師培、周作人,梁漱溟、徐悲鴻等這些學術權威性人才。
我們只有看清歷史,才能放眼未來,更加堅定自己腳下的路該怎么走,該怎么好地愛自己的國與家。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篇8
昨夜,觀《覺醒年代》一劇,聞蔡元培先生在任職北大校長時的演講,五感有發(fā),心情激蕩不能寐,真悔未將即時所思所想略于紙上,止于今晨在一眾排練《唱支山歌給黨聽》嘈雜聲中慢慢憶之。
蔡元培先生在任職北大校長時以“三事”為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礪德行。三曰敬愛師友。
此三事,言簡意賅,孩童可解,放置于今,方可亦必可。20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觀今日之榮耀,皆為革命先烈以鮮活生命繪就的錦繡之途,你我均為光輝照耀的受惠者。生而為人,自以入華夏為榮,當以再造盛世為責,或文或武,傳承一脈紅色血液的流淌。觀今日,我思想之匱乏,言語之有限,庸庸碌碌而為之,一個思想中的巨人、行動中的矮子罷了。反觀在那個跌宕起伏的年代,前途不明,一個個先驅者以革新為己任,生死遠在大道之外,求知求學之心遠在窮困之外,皆因其愛惜光陰,孜孜求學,抱定宗旨,為其砥礪奮斗。德性根基穩(wěn)固,就做新時代新青年,縱有思想澀塞,可與師與友相互勉勵,易通經(jīng)絡。宗旨既定,日趨正軌。泱泱華夏,入目皆是信仰,切莫使光陰虛度,初心與現(xiàn)實大相背馳。
有感而發(fā),諸君粗略觀之。若諸君近日思想略有匱乏,可借《覺醒年代》一觀。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篇9
最近迷上了一部劇,覺醒年代,電視劇里的每一個歷史性畫面,背景音樂一出,眼淚就不自主的留了出來。
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詞語來贊美這些歷史人物,原來歷史書上那短短的一段話,記錄的是這些人的一生,在許多年前,有那么一群人,為了拯救水深火熱的中國,甘愿奉獻自己的生命,這是一件多么偉大的事。
每次看到各位先生站在北大的講臺發(fā)言,不由得崇拜,心里在想,先生們,你們都是我的男神,革命的道路上你們一往無前,披荊斬棘,從未有過一絲退縮。
不知道該怎么表達我看完這部電視劇的激動之情,在看的過程中,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淚,激動了多少次,這些歷史人物,可愛,可敬,值得名垂千古,萬人敬仰。
電視劇的每一個人物性格鮮明,做到了與歷史人物貼合,值得一看。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蔡元培校長剛接手北大的一段發(fā)言:
平時則放蕩冶游,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shù)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借此活動于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
這段話非常有紀念意義,與諸君共勉!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篇10
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
這部劇講的是中國人的覺醒,這是新中國成立的關鍵,我們?nèi)缃裆畋澈蟮男蕊L血雨。我認為它值得每一位中國人去觀看、學習。
這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郭心剛,他是本劇中第一個為國捐軀的人。一戰(zhàn)后,中國弱無外交,作為戰(zhàn)勝國的中國本應收回德國在山東的主權,可這時作為戰(zhàn)敗國的日本卻不樂意了,說德國應將山東交給日本。被人們簡稱為“巴黎和約”。這件事像一導火索,引燃了整個中國,陳獨秀先生在文章里寫道: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爾遜的十四條宣言,全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話。
得知此事的郭心剛竟一夜白頭。在陳獨秀和李大釗安慰下,郭心剛立即加入了由此次巴黎和約事件挑起的“五四運動”,卻在游行時發(fā)病去世。臨死前,郭心剛讓他的好友等到山東回來,到他的墳前告訴他和他父親。
其實當時有一點他們沒注意到,當時中國95%以上都是農(nóng)民,可他們的注意都是在工人階級,這是很片面的。不過在后來的革命斗爭中,毛澤東為首的共產(chǎn)黨人認識到農(nóng)民階級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最后在毛澤東等共產(chǎn)黨人的領導下,進行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斗爭,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他們是中國最早覺醒的人,他們當中有的也是覺醒后最先死去的人。但是他們卻喚醒了更多的人,甚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奮斗,最后獲得了革命勝利。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篇11
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一部電視劇《覺醒年代》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為之感慨,為之激動,為之震撼,心潮難平。
觀看《覺醒年代》,就像在讀一部中國的革命歷史。劇中一個個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中,有新文化運動的發(fā)起者、“五四”運動領導者陳獨秀,有敢為人先、為民發(fā)聲的革命先驅李大釗,有一代國士、北大校長蔡元培,有“科學與民主”運動的旗手、文學巨匠魯迅等。還有陳獨秀的兩個兒子、革命烈士陳延年和陳喬年,他們熱情滿懷,又嫉惡如仇;他們善良厚道,又堅持原則……就是在父親面前,也是從不認輸、從不低頭的“刺猬孩子”,最后,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寶貴的生命。
觀看《覺醒年代》,我一次次感動得熱淚盈眶、熱血沸騰。100年來,我們的黨矢志踐行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開辟了偉大道路、建立了偉大功業(yè)、鑄就了偉大精神、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和人類社會進步史上寫下了壯麗篇章。10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為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繼、浴血奮戰(zhàn),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
站在100年后的今天,我們是生于盛世、重任在肩的新一代。一定要牢記歷史使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先鋒,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這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也是我們的堅定信念。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篇12
《覺醒年代》光聽名字就使我很有感觸,覺醒年代并非高層官員的覺醒,而是展現(xiàn)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tài)人生。藝術地再現(xiàn)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
對于救中國,使國民覺醒是當代新青年的責任。不管是在國內(nèi)還是海外都有無數(shù)愛國青年,比如留學日本的李大釗,他是一位徹底的反封建斗士,他熱愛自己的祖國,常以筆代情,以文帶心,把自己的思想融在白紙黑字之間。他雖然身在日本,深知國內(nèi)形勢嚴峻,而自己的手稿又常常面臨日本學生的撕毀,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大釗仍心系祖國,堅守自己的愛國信念,還不斷呼吁身邊的愛國青年覺醒,正所謂:國之興亡,匹夫有責。
一直在國外研究新思想的仲甫先生——陳獨秀,回國后卻遭到自己兒子的厭惡。誤以為他是貪生怕死,甚至要與他斷絕了父子關系,但陳獨秀卻始終堅持,從表象抓住事情的本質(zhì),化悲為樂,換角度思考,不畏坎坷堅守信念倡導新思想運動,讓國民覺醒。
“改造中國,首先要改造國人的思想,提高國人的素質(zhì),要想光復中華。昔日之輝煌,首當其沖的要造就一代新人,”這是陳獨秀先生的一句話,我認為也是覺醒年代的目標,陳獨秀先生等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不管形勢有多么嚴峻與復雜,用《覺醒年代》里的一句話說就是“不敢擔當,就是失職”。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篇13
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當大多數(shù)人還在沉睡時,有一些人已經(jīng)覺醒,也正是他們,才使中國翻天覆地!
我觀看了一部名為《覺醒年代》的電視劇,這部電視劇講述了在民國時期,當全國人民都沉寂在封建禮教的統(tǒng)治中時,陳獨秀和李大釗等人領導著《新青年》和北大的諸多學子,開展了改變中國歷史的“新文化運動“。
這部電視劇還原了許多當時的情景,如魯迅寫的《狂人日記》,北大“紅樓”的修筑,還有袁世凱,張勛的兩次復辟帝制......可以說常常使人浮想連翩,驚喜連連。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國革命大家,文學泰斗魯迅先生所寫《狂人日記》時的情景,這本書是以一個瘋子為第一人稱所寫,它講述了在一個瘋子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樣子,以一個瘋子的言語諷刺了封建的“吃人禮教”。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一個毫無生氣的黑暗社會表現(xiàn)地淋滴盡致。
還有李大釗與工人們互幫互助,純樸真切的友情更是讓我感嘆,記得在劇中有這樣一段情節(jié);李大釗先生聽說自己的工友朋友們沒有領到工錢,便大過年的用自己的薪水買了好多年貨,帶給工人們,還親自和他們包餃子。號外,他還給工人們講了馬克思主義,讓工人們重新對新生活燃起了希望……
這部影視作品展現(xiàn)了一個黑暗無光的封建社會,但又塑造了陳獨秀等一群為祖國帶來希望光芒的人。
感謝《覺醒年代》,它讓我見識了先烈們是怎樣為了今天的新生活而奮斗,也讓我明白,唯有擁有知識和膽魄,才能改變命運,改變時代!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篇14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國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李鴻章苦心籌辦洋務運動,創(chuàng)建海軍,然而,甲午海戰(zhàn)一戰(zhàn)便全面崩潰。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終因封建勢力的擠壓而慘遭失敗。
孫中山發(fā)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創(chuàng)造了共和。沒想到袁世凱叛變革命,,復辟帝制,推翻共和。向日本簽署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中的大部分內(nèi)容。中國岌岌可危??!
當時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的出路在哪里?中國還有救嗎?
國難當頭,中國出現(xiàn)了一批先進人士:陳獨秀、李大釗、章士釗、蔡元培等。他們主張啟發(fā)人民的心智,塑造一批新青年。于是,陳獨秀,李大釗等開始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掀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進行思想改革,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科學與民主的洗禮,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給中國帶來了一縷明媚的曙光,給身處苦難的中國人民帶來一線希望。
觀看《覺醒年代》,使我認識到:當時中國之所以落后,不是因為武器裝備落后于列強,而是封建制度與封建守舊思想的腐敗與落后。同時,革命的道路漫長而又艱難。我們的穩(wěn)定而又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那是無數(shù)革命先輩用汗與血而換來的。我們應當珍惜當下,珍惜我們生活的每一秒。
同學們,要記住,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們更需要努力學習,堅決維護國家利益,捍衛(wèi)國家主權與尊嚴,為國家的繁榮與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篇15
中國,這只雄獅在封建禮教的“催眠”下逐漸沉睡過去。而在那個年代,有一批人義不容辭、奮不顧身的將這頭雄獅喚醒,那是一個覺醒的年代,偉大的年代。
二十世紀初,中國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眼看就要有亡國滅種的危險。這時的中國需要有一條正確的道路引領它走下去。而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帶來了新文化,給當時的社會打了一劑強心針。此時的社會,猶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一般,各種救亡圖存的方法層出不窮,大家在黑暗中摸索著那一條正確的道路。但這樣的社會,正是中國需要的社會。
昔日的京師大學堂,也改頭換面,成為了今日的北京大學,成為了新文化的主要陣地。而這里,也像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新舊文化沖突不斷救亡圖存從未停下。這里,也為之后中華民族的翻身奠定了基礎。新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民眾的思想,堅定了民眾的信念,這象征著中國慢慢的開始從泥濘中脫身。
一個國家如此,一個人亦是如此。要想成功,就要培養(yǎng)好習慣,若是有壞習慣在身,那就要盡快改正它,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讀歷史,就是要我們以史為鑒,完善自己。中國之所以一天天昌盛起來,與在那段黑暗中人們的不斷摸索有著極大的關系。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不能因初次涉及某方面而畏手畏腳,也不能因為失敗而一蹶不振,只有大膽嘗試、越挫越勇才能取得成就。
以史為鑒,不僅可以知興替,更能完善一個人。一部歷史劇,一本歷史書,在被我們津津樂道的同時,也讓我們變得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