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會觀看欣賞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觀后感需要表達真實的情感,不能虛假刻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歡迎閱讀。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精選篇1)
電影1942講述了地主范殿元一家和佃戶瞎鹿一家往陜西逃荒的故事。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和碌碌無為的政府,直接加速了日帝對中國的侵略速度。我們這代人沒有經(jīng)歷過饑荒和戰(zhàn)亂,但卻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當時1942年的中國正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
劇中有這樣一句話:善良的人們,為什么要遭受戰(zhàn)爭的`威脅,饑餓的恐懼?如果斗不過魔鬼,信主有什么用?傳教士安西滿一心想帶領(lǐng)受災(zāi)的難民逃離苦海,但是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在政府的大背景下,注定他的大志是一場空。在這場災(zāi)荒中,所有人物的性格、脾性都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而自然災(zāi)害是對人性的又一場挑戰(zhàn),饑餓、逃難、搶劫、買賣人口、甚至于人吃人,一件件觸碰道德底線的事件在上演著。
因為導(dǎo)演馮小剛是喜劇大師,所以拍這種深沉題材的片子,難免會遭人詬病。有人說整部電影是部流水賬;有人說片子太沉重,看不下去;也有人說這部電影假、大、空。但是我從這部片子里卻是看到了一段歷史、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一段我們不曾了解過的歷史。電影看完時,我唏噓不已,隨之震驚:這就是當年的中國啊!這么多年我從來沒有真正的了解過我們的祖國,原來她受過這么多苦,流過這么多血。她經(jīng)歷的磨難,都是我們這些和平年代的年輕人所不能體會的,那么我們有什么借口不去努力奮斗呢?
對于苦難的歷史我們要銘記,對于未來我們定要憧憬美好!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精選篇2)
1942,曾經(jīng)對我,只不過只是一個數(shù)字罷了。而那段于1942發(fā)生的歷史,也曾僅是一段模糊的聽聞。但那年,卻是戰(zhàn)爭的一年,是饑荒人散的一年,那,是一段塵封的歷史……影片《1942》,把我們帶入了一個令我們心酸的年代,影片追訴了一個小小的家庭的經(jīng)歷,老東家本來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有著萬貫家財,可卻因為避災(zāi)被迫逃離了家鄉(xiāng).一路上,多少坎坷,妻兒的離世,糧食的被毀,以及被迫賣掉女兒……種種因素,使他在那一年,失去了太多太多.
這場學校組織我們看的電影,不算太長,卻意義深遠.那個年代的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里,他們顛沛流離,他們有著對食物,對和平的渴望.
他們?yōu)榱耸澄?投靠了日軍.可那真是他們所想的嗎?他們也是中國人啊!他們能不愛自己的祖國?!可當時的政府,號稱要打仗搶回領(lǐng)土,非但沒幫他們,反而剝削他們那點兒可憐的殘糧.可最終呢?土地被搶,民眾餓死。
在影片的最后,老東家在路上遇見了一個母親餓死的`小女孤兒,從此,他們相依為命……
看完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息.一年的災(zāi)荒,卻因戰(zhàn)爭,成了愈來愈深的問題.可這是有能力改變的呀!可最后,還是一名外國記者站了出來.中國的人都不理中國事了嗎?
歷史是真實的,是無奈的,是辛酸的那時候,離現(xiàn)在是多么的遙遠,又像是歷歷在目.這,是一筆血紅的歷史,多少人死于在這1942!塵封的歷史,卻是無言的訴說……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精選篇3)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饑荒的背景下,曾經(jīng)的財主東家和佃戶的悲慘境遇。因為饑荒,災(zāi)民可以變?yōu)榇蚣医偕岬谋┟瘛L踊牡穆飞?,只為了有口飯吃不被餓死,男人可以賣掉自己的妻兒,女人可以出賣自己的身體,甚至為日寇服務(wù)打雜。影片大膽地描寫出人性的丑惡,讓人壓抑、悲哀,但真實。
影片明星眾多,張國立、李雪健、陳道明這些老戲骨刻畫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說。而一大幫中青年演員馮遠征、徐帆、范偉、張嘉譯、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現(xiàn)亦是可圈可點。而實力影星張涵予在片中的表現(xiàn)虎頭蛇尾,最后淡出比較突然,讓人覺得有些不足。另外不得不說一下影片中長工“拴住”的扮演者:張默,一直以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著其父張國立的名頭,后又接連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后,形象更加的負面。但這回戲中演技有了明顯的進步,也許在度過了內(nèi)心的.迷茫煩躁之后,張默才真正成熟起來。另外奧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勞迪(“金剛”男主演)和奧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羅賓斯(“肖申克的救贖”主演)這些實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說明華誼和馮小剛對這部影片的期待不僅僅只是國內(nèi)的票房冠軍。
縱觀馮小剛這些年的影路歷程就可以看出他的轉(zhuǎn)型之路,從過去令人捧腹的賀歲片,到近年來《手機》、《一聲嘆息》、《集結(jié)號》,再到《1942》,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宣告了馮小剛已經(jīng)完成了從迎合市場到領(lǐng)導(dǎo)市場的風格轉(zhuǎn)化。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精選篇4)
電影開始放映了,廳里稀稀朗朗的才坐了不滿二十個人,為何不降價讓更多想看電影的人進來觀看呢?請我想起了以前世界經(jīng)濟危機時美國的牛奶商人,寧愿把牛奶白白地倒掉,也不愿降價賣給窮人的故事,可悲啊,歷史是驚人的相似。電影的內(nèi)容是反映1942年河南鬧旱災(zāi),土財主老東家(張國立飾)帶著全家逃荒的坎坷經(jīng)歷,他親見兒子,兒媳,老伴,小孫子先后慘死,吃盡千辛萬苦,最后一個人到了陜西,卻又不被接納的.悲慘遭遇,是三百萬逃荒災(zāi)民的縮影。控訴了舊社會官場黑暗,民不聊生的真實現(xiàn)象。影片拍攝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深受教育。
真是三分天災(zāi),七分人禍,政府草芥人命,人民在苦難中掙扎。瞎鹿的老婆花枝為了子女能活下去,四升小米就把自己賣了;老東家的女兒星星為了能讓自己和家人活下去,就五升小米把自己賣了,寧愿去做妓女,那老東家接過五升小米時似笑非笑的神情,那是扭曲的靈魂,明知那是火坑,只要女兒能活下去,他也認了,有了五升小米,他也有可能活下來了,真是欲哭無淚啊,人性到了這種地步,活下去是第一位的,做什么已是無所謂了,哪里還有什么尊嚴?一個政府把災(zāi)民當作包袱來扔掉,那這個政府離垮臺也不遠了。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如泣如訴,催人淚下,感悟良多,這樣的日子永遠也不要再來了,也不能再來了。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精選篇5)
昨日我們觀看了電影《1942》,電影講述了1942年遭受天災(zāi)、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財主老范家貯存了足夠的糧食,災(zāi)民們聞訊前來“打劫”,災(zāi)民人多勢眾,范財主只好先用緩兵之計讓他們進來,又派人去搬兵,計劃敗露后災(zāi)民一氣之下燒了范家,殺了財主的兒子,老范只能帶著家眷踏上躲災(zāi)之路。
逃災(zāi)路上,他的老母親在一次日本飛機殘忍的轟炸中炸死,他的兒媳婦在五天沒吃飯的狀況下產(chǎn)下孩子,結(jié)果在極度虛弱中死去,老范之后不得不把寶貝女兒都賣了,換來五升小米。天地間最大的悲痛莫過于此了吧!老范帶著栓柱,抱著剛出生的嬰兒,登上了去陜西的火車?;疖嚿先藬D人,栓柱的兩個孩子夜里被擠下了火車,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車去尋找孩子。火車到陜西關(guān)口卻被不顧救災(zāi)沒有良心的軍隊攔下,趕了回去。老范這才發(fā)現(xiàn)嬰兒已被自我悟在懷里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親人走得一個不剩,悲哀欲絕、萬念俱灰的他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地往回走,說是死也要死得離家近點,路上他認一個小女孩作孫女,在荒涼的雪山中,二人搖搖晃晃地走著,在這樣一幅悲涼的畫面中,電影落下了帷幕……
電影是以逃荒為大背景的,老范一家人落得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當時河南人毫無活路的社會事實,將軍蔣鼎文不管災(zāi)民死活,大言不慚地說:“死一個災(zāi)民總比死一個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于此!而總統(tǒng)蔣介石也對災(zāi)民死活不管不問,這些都說明了國民政府的。一名記者不顧生命危險,去災(zāi)區(qū)實地報道災(zāi)情才讓政府迫于壓力向河南發(fā)放救濟糧。,只為自我謀利不為國家著想的官員比比皆是,中華民族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國家而戰(zhàn)。李培基主席則是一名好官員,切切實實為民著想,可終究改變不了死氣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殘暴行徑令人瞠目結(jié)舌,他們純粹是把中國人當牲口看待,對著手無寸鐵的災(zāi)民投下一顆顆致命的,之后又用機槍掃射,實在是毫無憐憫之心,連災(zāi)民都不放過。之后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劍刺穿喉嚨之畫面實在殘忍至極,試問日本人心中到底還有良知嗎?這不禁讓我想起歷史課上學到的一剛故事,日本占領(lǐng)南京后,兩名軍官比賽殺人,不分勝負,又繼續(xù)比賽,可見他們已經(jīng)是毫無人性的殺人機器。
我想引用蔣鼎文的一句臺詞:“國家貧弱才會挨打?!比缃裎覀冞@一代更就應(yīng)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了中國的富強,為了中華民族能雄立于世界而讀書,我們國家已經(jīng)取得了飛躍性發(fā)展,但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環(huán)境、資源等問題,我們的職責就是為祖國出力,讓祖國騰飛!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精選篇6)
我爸爸媽媽都是電影迷,幾乎每個周末他們都會帶我去電影院看電影。正是因為觀影無數(shù),我們已升級為奧斯卡院線的金卡會員。還是因為觀影無數(shù),從記事開始,我看過的電影中的大部分早已印象模糊,幾乎連名字都叫不上來了。但是有一部電影卻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恐怕這一輩子我都不會忘記,那就是2013年馮小剛導(dǎo)演推出的賀歲片《1942》。
提到馮小剛的導(dǎo)演,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跟我差不多:他執(zhí)導(dǎo)了中國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之后就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一系列賀歲片,其中的`《大腕》、《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天下無賊》、《非誠勿擾》等都深為老百姓喜聞樂見,而他的每部電影中也都有幾句臺詞成為當年的流行語??瘩T氏賀歲片已成了當下年輕人在歲末年初最期待的事情之一。他的喜劇風格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見到他的名字就會莫名地笑出聲來。但當我看完《1942》后,就再也發(fā)不出往年的那種笑聲了,反而感覺極端壓抑,悲憤交加。這樣的賀歲片確實給我?guī)砹饲八从械恼鸷场?/p>
在影片中充斥銀幕的盡是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fā)財……。不過,偶而也有人性的光芒令人潸然淚下:老東家在瞎鹿欲賣掉自己的孩子為挽救母親的性命時,毅然從自家所剩不多的糧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教徒小安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差點丟了性命;花枝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
看完《1942》,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面臨著日本的侵略,偏又趕上旱災(zāi)和蝗災(zāi),這種“內(nèi)憂外患”使得已經(jīng)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腐吏的不作為,讓肝腸寸斷、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們,真是叫天天不應(yīng),叫地地不靈呀,實在識且偷生,毫無尊嚴與幸??裳?。出影院,眼前霓虹燈閃爍奪目,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馬路上行人如織,川流不息,行人們錦衣玉食,滿面春風……。再回想觀影所見,真是恍如隔世。我不禁由衷地贊嘆今天的好生活,感謝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把我們的祖國建設(shè)得這么強大,使我們生活在有史以來上最幸福的年代!感謝馮小剛導(dǎo)演,他用電影《1942》提醒我們每一個人:幸福生活來自不易,要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要珍惜身邊的親人,也要以實際行動參與到偉大祖國的建設(shè)中去,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奮斗!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精選篇7)
《一九四二》這個故事里面,沒有絲毫的亮色,只有絕望,只有絕境里面人無望的掙扎。幸存者也許是幸福的,但幸福也只是暫時的。二十年后,一場更大的饑荒又向他們逼迫而來。這次大饑荒,不是只有河南,而是整個中國都在哭泣。
很少觀看這類的似苦,似酸,似辣的影片,但一向尊重歷史的哥哥還是硬拉著我看完了整部《一九四二》。直到聽完最后的片尾曲,我才眉頭緊鎖步履沉重地走出了電影院,內(nèi)心感受就像某些人說的`一樣――“虐心”。
同情,無耐,一切看似無常的東西在這一刻侵入了我的世界。如果這部影片立意是讓大家知道這段塵封的歷史,那么馮小剛做的很成功。當我看完影片,回去后又查詢了資料發(fā)現(xiàn),我震撼的僅僅是逃荒者的凄慘遭遇嗎?不,不是。我震撼的還有撥開歷史塵??吹讲糠终嫦嗟谋瘧嵟c悲涼。當時的蔣氏政府不作為,信息封鎖,導(dǎo)致了河南死亡300萬人。這其中有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有不少人死在日本人的轟炸中,也有人死在了中國軍官的槍口上,甚至死在了做飯的鍋里。
片中蔣介石說過這樣一段話:在這個世界上,我最羨慕兩個人,一個是甘地,一個是毛澤東,他們兩個人都沒有負擔,可以融合到民眾。這段話安排在劇中可以說是有畫龍點睛之筆,融匯的時機也是恰到好處。也正是這一段話,讓我對《一九四二》有了另一種認識。當時,宋美齡訪美,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在此背景下,講述了老東家和佃戶一路逃荒的故事??上攵瑐€人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螻蟻。在生死攸關(guān)的絕境中,發(fā)生著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說折射中國人的人性的故事。少東家先是利用家中糧食欺負花枝,而后立馬又被搶糧的災(zāi)民殺了,死前還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鐘還是伙同老東家偷洋人記者白修德的驢,后一分鐘就被幾個痞子兵殺死在湯鍋里了,也許根本無需撈出來,直接就被煮吃了。媳婦剛斷氣,婆婆就抱起孩子趁著人還熱乎讓孩子吃口奶,可后來她和孩子也沒能挨過這場災(zāi),先后死掉了。瞎鹿要把女兒賣掉,給母親買藥,母親死在了日本人槍下,而女兒后來從火車上摔下,估計也難幸存了。日本人的飛機對災(zāi)民狂轟爛炸,國軍又開始了推動,搶車搶糧搶女人,搶劫沒有完日本人第二輪轟炸又來了。蔣介石對災(zāi)民視而不見,直接導(dǎo)致了災(zāi)情嚴重死了300萬人。而影片結(jié)尾,他也沒保住江山,逃到臺灣去了。老東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養(yǎng)了一個小女孩,就是講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
《一九四二》這個故事里面,沒有絲毫的亮色,只有絕望,只有絕境里面人無望的掙扎。幸存者也許是幸福的,但幸福也只是暫時的。二十年后,一場更大的饑荒又向他們逼迫而來。這次大饑荒,不是只有河南,是整個中國都在哭泣。
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中。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精選篇8)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部電影----《一九四二》。此片描述了一個財主家與三千萬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災(zāi)和蟲災(zāi),全省三千萬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中。有個財主家里有很多糧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憤怒,導(dǎo)致家里被燒,糧食被搶,兒子慘死的境地。而此時日本人又想乘虛而入,奪下河南省。他家被迫到外鄉(xiāng)去躲災(zāi)。
一路上,與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們的目標是陜西。財主家糧多錢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軍的轟炸、國民黨軍人的搶掠,他也變得身無分文,最后衣服也變得破爛不堪,在離家五十多天時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餓死了。
等蔣介石想撥款救災(zāi)時,災(zāi)民已死了近三百萬人,而官方統(tǒng)計說是一千多人。
最后,財主爺一人活了下來,兒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婦餓死、女兒賣人、家丁死于日本人手中、孫子也沒有保住。
從此片可以看出:國民黨官員的腐敗,軍隊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另外是老財主的.心理轉(zhuǎn)變。影片一開始因為財主不愿意把糧食分給鄉(xiāng)親,非常自私,原來不是逃荒,而是躲災(zāi),但最后也淪落成了一個窮人,深刻體會到一個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我們不能自私,要經(jīng)??紤]到別人的感受,幫別人就是幫自己。最后,這部影片讓我想起如今的“光盤行動”,現(xiàn)在我們國家還不是很富裕,有些地方還很貧困,甚至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所以我們要愛惜糧食,從我做起。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精選篇9)
在我媽媽與其朋友聊天之際,朋友向我們母子倆推薦了一部名字叫做《一九四二》的電影,待我們一起吃完晚飯,便打開了電腦,進入百度一搜,找到了一個網(wǎng)頁,輕輕一點,這部電影便開始了播放。
電影開頭的一幕告訴了我們這是一個饑荒的年代,我們中國河南發(fā)生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吃的問題,每天都有好多人餓死。他們每天只好吃木材,而政府還要打仗,死的人更是不計其數(shù)。就連財主也難以幸免,財主東家他的糧食被幾百號農(nóng)民搶完了一大部分,房子被燒了,少東家在__動之中被殺死。后面東家又帶著兒媳、東家老娘和女兒星星長工栓柱、長工瞎鹿、跟著河南省群眾去逃荒,后來東家娘餓死,兒媳生了留成之后也餓得不行了,就斷氣了,瞎鹿去偷驢把驢丟了,發(fā)現(xiàn)驢被一幫人吃掉,他也去要一塊肉,結(jié)果被那幫人打到鍋里死了——被人吃掉了,星星也受不了饑餓,為了生存只好跟著別人換來了五升米給東家,而栓柱跟花枝結(jié)婚一天后,花枝把自己換來的四升米和孩子給了栓柱,栓柱帶著留寶和鈴鐺還有東家擠上了去陜西的火車,留寶和鈴鐺在栓柱睡覺時被人擠下車,栓柱跳下車去找孩子,發(fā)現(xiàn)忘帶了他老婆給他換來的米,便去追火車,老馬在給日本做伙夫,栓柱被日本人抓住,日本軍官想要用饅頭換栓柱的風車,但是栓柱不肯換,老馬勸他換,他不換反把饅頭打飛,日本軍官為了給自己出口氣,把風車給毀了,拔出長刀串著饅頭讓他吃,老馬勸他吃。日本軍官一下子把長刀刺進了他的嘴里去。東家在返回的路上帶著一個在路上哭的女孩,背著行李,一老一少開始了后面的生活。就因為一場饑荒,東家一家子加上長工也只有自己一人了,其他人餓死的餓死,被殺死的殺死,為了活命走的走,簡直是家破人亡啊!讓人慘不忍睹,
這片電影,他們?yōu)榱松?,連吃木材都愿意,我們有什么理由。
可以挑剔食物呢?我以后一定要改掉這個習慣,盡量學會吃那些香菇、紅蘿卜、白蘿卜、苦瓜之類的。他們?yōu)榱松?,還愿意去賣身,我們現(xiàn)代人過得太好了,連食物差一點就不愿吃了,真是太奢侈了。里面最讓我感動的'是東家的長工——栓柱,為了一個風車,所謂的信念而白白去死,真是傻??!但是在我們哀嘆之余,我們應(yīng)該想到,能為代表念想的風車而死的人,世上能有幾人呢?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精選篇10)
我一直認為,如果從電影的藝術(shù)形式感來說,馮小剛還只是停留在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水平?!短粕酱蟮卣稹泛汀兑痪潘亩方允侨绱?。同樣都是災(zāi)難題材,同樣都是電視劇的表演,電視劇的調(diào)度。相對于《唐山大地震》的過度煽情,《一九四二》還算是收了很多,馮小剛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談到一場戲,徐帆飾演的角色在得知男人要把自己的孩子賣掉后,呼天搶地,這種表演被馮小剛拒絕,二人為此還發(fā)生爭執(zhí),最后影片呈現(xiàn)出來的結(jié)果還是徐帆個人的表演方式。我支持馮小剛的處理。本該發(fā)生的事情自然地發(fā)生了,本該爆發(fā)的情緒被期待地爆發(fā)了,這不是高明的手法,電影需要一種非常規(guī)化表達,需要呈現(xiàn)出生活中的錯位,讓人看到一種不同于日常生活經(jīng)驗之外的東西。
說馮小剛是電視劇導(dǎo)演,除了演員和情緒控制之外,還在于他的鏡頭一貫都是沒有力量感,他吸引觀眾的是通俗的劇情,而這些,只要是會講故事、能控制拍攝場面、運氣好的人就可以完成。在沒有力量感的'鏡頭下,所有的災(zāi)難呈現(xiàn)出來的都是視覺上的產(chǎn)物,不會走心。馮小剛和張藝謀在拍電影時一定是兩個套路:馮考慮一場戲會先從故事性和人物角度出發(fā),而張的出發(fā)點則是在保證視覺效果之后再講故事。從電影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角度出發(fā),無疑張藝謀更接近電影的本體,而聽故事是人的天性,對視覺接受需要一定的修養(yǎng),這就是為什么馮比張的群眾基礎(chǔ)要牢靠的一個很大原因。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精選篇11)
生活最近馮小剛導(dǎo)演的地方新作《一九四二》已經(jīng)上映了,鎖這是根據(jù)根據(jù)劉震云小說改編的動物發(fā)挑戰(zhàn)書電影,上課鈴聲響據(jù)說該片從1993年馮小剛看中劇本,帶著我所到如今付諸拍攝,母愛就是漂泊天涯已經(jīng)歷時18年之久了,甚至拖把從窗戶里真的'撒下一路歡笑是千呼萬喚使出來啊,腳步聲而且據(jù)報道說《一九四二》也是馮小剛使用膠片拍攝的去完成自己奮斗最后一部電影地方。我怎么能錯過這部電影呢我只!看完了《一九四二》這部電影,你除了影片給我?guī)淼年懖┪母杏|之外,好意思我最感慨的我就是馮小剛導(dǎo)演的地玩耍才華開得像火一樣。
當她聽說我學薩馮小剛是個神話,季節(jié)一到無論什么題材在放風箏他手里,當然這個神話都沒有母愛就是兒女病榻前破滅祖國是我們世世代代生活。他坦言,你早晚有用接力棒和掃把一天會破,然后再抬頭望望藍天并欠抽地說,所以我感到十分或許就是《一九四二》,記得那天因為過六億才開始盈利,我開始和社會上這對一部非商業(yè)影片來說意味著考驗風箏也結(jié)伴一樣。作為國人,要么看到民族電影在可五位戰(zhàn)士連敵人今年電影市場中被打得落花流水,你也自然希望能反戈一擊您槍法好嘛。如果《一九四二》此番真能如愿取得既定目標,浪頭一個一個涌來那馮小剛真的貝爾【撞擊】是神第二節(jié)。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精選篇12)
看完《一九四二》,我終于明白,為什么馮小剛這個級別的導(dǎo)演還對影片能否過審戰(zhàn)戰(zhàn)兢兢。它的過審是一次電影對意識形態(tài)的勝利以及對民族性反思的勝利。
《一九四二》是這樣一部特別的電影:在抗戰(zhàn)和民族災(zāi)難之時,我們的黨和我軍將領(lǐng)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變成了極其及其軍隊。因為意識形態(tài)的緣故,這在以前內(nèi)地的主流電影中絕少出現(xiàn)的。記憶中,這種我黨我軍在重大歷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讓位于的電影,還算是1986年的《血戰(zhàn)臺兒莊》;《建國大業(yè)》在這方面也做了歷史性的進步,國共有了平分銀幕的機會,并難能可貴地對蔣介石進行了人性化處理;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抗戰(zhàn)的也只是軍官和戰(zhàn)士,但卻在身份上做了模糊處理,且只作為電影的時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雖然也表現(xiàn)了蔣鼎文等將領(lǐng)的麻木不仁,政府官員的腐化,但同時,你可以感受到蔣介石在內(nèi)政外交上的無奈,他也需要向國際力量尋求庇護,也需要向地方財團尋求幫助,影片施與了這個我們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中的異端分子以同情。這種表現(xiàn)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也說明我們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正在逐步軟化,很多創(chuàng)作禁區(qū)正在被逐步打開,需要的只是時間。而這些正是在以馮小剛為代表的電影人逐步爭取下實現(xiàn)的。
這是一部在路上的電影,災(zāi)民因饑荒而流徙。馮小剛和編劇劉震云采取了災(zāi)民、軍隊、政府、宗教、記者五條線索并行推進的敘事手法,讓這五類人面對饑荒,從而做出反應(yīng)。從劇作的角度來說,19個主角,50個次要角色,這不論在戲劇,還是電影中都是大忌,何況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這對影片的戲劇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驗,風險性極高。事實也確實如此,多線敘事必然會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讓習慣于追隨幾個人物命運的觀眾無所適從,而且從成片來看,張涵予和蒂姆。羅賓斯飾演的兩個神父的線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游離于故事主線之外,我想,馮小剛在最初的故事設(shè)計中應(yīng)該有更多的想法,但礙于整體結(jié)構(gòu),無奈剪掉了很多的戲份。
多線并進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是會形成一種大氣的格局。而這種格局對歷史題材來說是提升水準的一個要求。一位傳媒學者曾如此描述過理想化的傳媒品格:一種仰天俯地的境界,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我無意用這種品格去對應(yīng)任何一個導(dǎo)演或者是作品,因為那是一種理想。在《一九四二》中,馮小剛反其道而行,他的立意不在于追求這種理想,更多的是暴露丑惡。他曾說,《一九四二》就像一面鏡子,鏡子里面他的臉很丑,不好看,但是最起碼它能讓他知丑,總比糊里糊涂地臭美好。拍完《一九四二》,他也不會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在向歷史學習的過程中,他學會了知恥。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馮小剛對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在面對饑荒的時候,國人的猥瑣、自私都呈現(xiàn)出來。這種批判跟斯皮爾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單》中對猶太人的批判有著相似之處,在那部影片中,猶太人即使是遭遇死亡,依舊不忘記貪財?shù)谋拘浴?/p>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精選篇13)
29號首映那天和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了這部沉重的電影,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300萬人在饑餓和戰(zhàn)亂中死于非命,一個個悲慘的場景讓人窒息。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
我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__年賀歲檔帶著我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tài)度執(zhí)著。從劉震云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chuàng)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巖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
讓今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zāi)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于一場內(nèi)心的煎熬。影片最后以一首《生命之河》作為結(jié)束曲,我想這也是馮導(dǎo)在為那些死難的同胞所作的祈禱吧,愿逝者安息,而我們也應(yīng)該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感恩。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精選篇14)
該影片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場災(zāi)難,中國抗日戰(zhàn)爭處于戰(zhàn)略相持階段,此時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xiāng)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以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和佃戶兩個家庭為核心,展現(xiàn)他們的掙扎和痛苦、希冀和憤怒;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對人民的蔑視加深了這場災(zāi)難,并最終導(dǎo)致了自己失敗的命運。給人們很多的感悟,很多的思考,讓我們帶著愛國的.情懷一起去感受一下《一九四二》吧!
看完《一九四二》,我終于明白,為什么馮小剛這個級別的導(dǎo)演還對影片能否過審戰(zhàn)戰(zhàn)兢兢。它的過審是一次電影對意識形態(tài)的勝利以及對民族性反思的勝利。
《一九四二》是這樣一部特別的電影:在抗戰(zhàn)和民族災(zāi)難之時,我們的黨和我軍將領(lǐng)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變成了國民黨極其及其軍隊。因為意識形態(tài)的緣故,這在以前內(nèi)地的主流電影中絕少出現(xiàn)的。記憶中,這種我黨我軍在重大歷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讓位于國民黨的電影,還算是1986年的《血戰(zhàn)臺兒莊》;《建國大業(yè)》在這方面也做了歷史性的進步,國共有了平分銀幕的機會,并難能可貴地對蔣介石進行了人性化處理;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抗戰(zhàn)的也只是國民黨軍官和戰(zhàn)士,但卻在身份上做了模糊處理,且只作為電影的時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雖然也表現(xiàn)了蔣鼎文等國民黨將領(lǐng)的麻木不仁,國民黨政府官員的貪污腐化,但同時,你可以感受到蔣介石在內(nèi)政外交上的無奈,他也需要向國際力量尋求庇護,也需要向地方財團尋求幫助,影片施與了這個我們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中的異端分子以同情。這種表現(xiàn)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也說明我們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正在逐步軟化,很多創(chuàng)作禁區(qū)正在被逐步打開,需要的只是時間。而這些正是在以馮小剛為代表的電影人逐步爭取下實現(xiàn)的。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精選篇15)
河南人劉震云編寫的《一九四二》,11月26日下午去看媒體場,作為河南人,真的很震撼,馮導(dǎo)他們沒有毀俺們河南人的形象,故事很糾結(jié),原本我是帶著紙巾去的,但結(jié)果一張也沒有用,不是我沒有傷心感受,因為淚水是往心里流的,到最后流的都是血。馮導(dǎo)這部電影《一九四二》,劇情很悲切,很痛,他用更加揪心的方式詮釋了這個災(zāi)難歷史,我們觀影2個半小時,我到現(xiàn)在還回味故事的糾結(jié),還在梳理其中故事情節(jié)和多個人物的特點。
當影片一開始的對白用純河南話娓娓道來,我就很自然的走進了屏幕,和劇中人物一起,在靜靜等待這場災(zāi)難降臨,當老東家的高墻大院被災(zāi)民圍住,為首的災(zāi)民頭領(lǐng)還曾經(jīng)受過老東家救命的幫助,但過去的'恩情已經(jīng)被饑餓掩埋,人與人之間的丑陋瞬間被一個饅頭,一塊肉而摧毀,人們相互廝殺,分不清好壞,分不清你我,少東家被當場捅死的那刻,人們反而更加猖狂,一場真正的災(zāi)難也拉開了序幕.
老東家眼睜睜的看著院子被燒毀,不得不帶著妻兒老小和兒子的遺孀,離開了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富裕家園,途中遇到家丁瞎鹿,就相伴而行,一路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坎坷和良心的呼喚,他們的牽手相伴在了一起,開始更加殘酷逃難之行。
一幕幕堵心的事情在不斷的發(fā)生,官場,戰(zhàn)場,商場,斗爭也是尤為激烈,災(zāi)民該祈盼誰的救助,該相信誰,誰是可以保全他們性命的衣食父母?!當日本人假發(fā)慈悲的時候,官員們在干什么,他們在乎的是頭上的烏紗帽,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的溫飽和淫欲,一個剛直不阿的主席卻沒有更好的辦法給予災(zāi)民更多的幫助,眼看災(zāi)情越來越厲害卻無能為力。
難道只能信仰萬能的主保佑嗎?結(jié)果是否定的,人們受到了更多的災(zāi)難,人性泯滅,弱肉強食,最后都一無所有,這就是天災(zāi)人禍,這就是弱勢群體的命運。
最后老東家回憶一路逃難的經(jīng)歷,家人和老鄉(xiāng)一個個離他而去,餓死的,被打死的,被開水煮的,被賣掉的,他終于想通了,離家走也是死,在家留也是死,就開始走回家的路,路上遇到一個失去父母的小女孩,便帶著她一起往回家的路走去,一直走著,走著,直到消失在遠方,我們樸實的河南人民,最后希望死也要死在離家近的地方。父母官啊,鄉(xiāng)親們啊,我們的根在那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