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的元曲四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
關漢卿大約生于金代末年(約公元1229年—1241年),約生于金末,大都人(今北京)。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雜劇作家,與馬致遠,王實甫,白樸并稱為“元雜四大家”。號已齋叟(一作一齋)。賈仲明《錄鬼簿》吊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關漢卿曾寫有《南呂一枝花》贈給女演員珠簾秀,說明他與演員關系密切。他曾毫無慚色的自稱:“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痹凇赌蠀我恢āげ环稀方Y尾一段,更狂傲倔強地表示:“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據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尚有分歧。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由于不滿于黑暗社會的壓抑與摧殘,關漢卿長期“混跡”在勾欄妓院。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隱藏著冷關漢卿峻悲涼的內心世界和熱烈樂觀的戰(zhàn)斗精神。關漢卿寫作勤奮,一生共著雜劇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戲占12個。他那貼切現實、充滿血肉之感的筆觸,訴說著社會民眾的困苦與無奈;又將一腔悲憫的情懷,傾灑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
馬致遠(約1251-1321),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千里”,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于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同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馬致遠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死后葬于祖塋。
生平事跡不詳。從他的散曲作品中,約略可以知道,他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在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恥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閑適生活。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chuàng)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從事雜劇創(chuàng)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他的作品見于著錄的有15種,今存《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青衫淚》、《陳摶高臥》、《任風子》6種,另有《黃粱夢》,是他和幾位藝人合作的。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有《東籬樂府》。小令《天凈沙·秋思》膾炙人口,匠心獨運,自然天成,絲毫不見雕琢痕跡,被譽為“秋思之祖”,已被載入中學課本。有名家評語:“一切景語皆情語。”
鄭光祖(生卒年不詳)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雜劇四大家之一。
元曲四大家之正鄭光祖 有關鄭光祖的生平事跡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從鐘嗣成《錄鬼簿》中,我們知道他早年習儒為業(yè),后來補授杭州路為吏,因而南居。他“為人方直”,不善與官場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場諸公很瞧不起他??梢韵胍?,他的官場生活是很艱難的。杭州的美麗風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斷地觸發(fā)著他的感情,他本來頗具文學才情,使他開始了雜劇創(chuàng)作。
白樸(1226年—1306年)
中國元代戲曲作家,詞人。字太素,號蘭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華為金樞密院判官。白樸幼年蒙古軍攻占南京(今開封),父母離散,曾由元好問照料。蒙古滅金后,白樸終生不仕。后移居金陵(今江蘇南京),與諸遺老詩酒往還。作雜劇16種 ,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墻記》3種,而以《梧桐雨》為代表作。白樸也是元代有成就的散曲作家之一。散曲內容大多是嘆世、詠景和閨怨之作。曲詞秀麗清新,有些小令頗有民歌特點。白樸的詞流傳至今100余首不少懷古之作,寄托了故國之思。今存《天籟集》詞2卷。散曲存小令37首,套曲4首,今人隋樹森《全元散曲》收錄。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大詩人
唐宋八大家是: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1、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2、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祖籍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氏塵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3、蘇軾,號“東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謚號“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詞人、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4、蘇洵,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歲。年二十七,始發(fā)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寫文章,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轍同至京師。
5、蘇轍,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殲腔禪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
6、歐陽修,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六一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常置酒一壺,醉翁一人),吉州永豐人,出生于綿州(今四川綿陽)。
7、王安石,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xiāng)縣上池村),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
8、曾鞏,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圓鬧市西)。
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
唐宋八大家口訣順口溜
唐宋八大家的口訣順口溜是“一韓一柳一歐陽,三蘇曾鞏帶一王”。其中,一韓指的是韓愈,一柳指的是柳宗元,一歐陽指的是歐陽修,三蘇指的是蘇洵、蘇軾、蘇轍,曾鞏指的是曾鞏,帶一王指的是王安石。這個順口溜可以幫助記憶唐宋八大家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