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佛教的元曲詩句
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描寫佛教的元曲”,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衫碧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宋代以滑稽調(diào)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fā)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diào)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檔缺子形式。內(nèi)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描寫佛教的元曲
例如王季思注《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伽藍”說:“僧寺之別稱,原本梵語?!憋@然太簡單。而《元本題評西廂》第五出卻注云:“伽藍,梵語神也,能護持佛教,塑像于寺傍,今人呼為伽藍土地?!眲t不僅太簡且誤解了。淵雷先生要我查佛典《釋氏要覽》及《翻譯名義集》予以補證。查《釋氏要覽》卷上有“造伽藍法”與“護伽藍神”二條。“造伽藍法”下注云:“齊靈裕法師《造寺詰》十篇,且明造寺方法?!笨芍百に{”即是寺的梵坦野罩名,而“護伽藍神”是護寺的神,“伽藍”并非神的意義是很明顯的了。再查《翻譯名義集》第六十四“迦藍陀”條,才知道“迦藍”是由園主人之名而轉(zhuǎn)為寺名的,并且很富有傳奇性的美妙的一個佛教故事,教徒門因他為佛造精舍,故把寺名定為“伽藍”作為對他的紀念。在元明曲里也有認伽藍為土地神的用例,那是世俗訛以成習(xí)的緣故。
描寫佛教的元曲
例如近人顧學(xué)頡、王學(xué)奇合著的《元曲釋詞》第一冊釋元雜劇《老生兒》第三折“孤堆”為“土塑木雕”,顯然不妥,且不知有何根據(jù),尚未指出其語源。淵雷先生要我查佛典《佛祖統(tǒng)紀》予以補考。查《佛祖統(tǒng)紀》卷四十五云:“宋咸平三年,昭聰禪師住襄州,石門郡守以事笞之。既歸,首座問訊,曰:‘守?zé)o故屈辱和上’!即以手指地曰:‘教他平地起骨堆脊模。’讓鬧即見隨指起一堆土,守全家以病死?!边@個故事,我們撇開神話部分說,所謂“骨堆”與“一堆土”,便是郡守全家墳?zāi)沟南笳鳌?/p>
寫佛教的元曲
而“平地起骨堆”的含義即為使人平空遭受禍殃的意思。這在元雜劇里也能找到成例,如《李逵負荊》第二折【一煞】便云:“休怪我村沙樣勢,平地上起孤堆。”“骨堆”在元曲里大都寫作“孤堆”,意謂人死后孤棲在一堆土里,所以“孤堆”與“骨堆”同為墳?zāi)沟乃追Q,而“孤堆”的語意似又另具兼意?!对屧~》所舉韓詩一例亦未能作為所釋的佐證,反而成了證實“孤堆”即墳?zāi)沟囊罁?jù),因為韓愈在詩題中明確地告訴人們,自己是在“城南道邊古墓上”飲酒,詩中又說:“偶上城南土骨堆,共傾春雨三五杯”,這“土骨堆”,無疑是指那座“古墓”。
描寫佛教的詩句
題義公禪房(唐)孟浩然義公習(xí)禪寂,結(jié)宇依空頃配林。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看冊乎滑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大州臘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菽芏U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