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可幫助記憶,彌補腦力不足,有效提高讀書效率。怎么寫出優(yōu)秀的看見的讀書筆記?這里給大家分享看見的讀書筆記,方便大家學習。
看見的讀書筆記篇1
《看見》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過多的修飾,但充滿了真情實感,它是一個人——柴靜,親身經(jīng)歷的十年。不是虛構(gòu),也不是幻想,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感悟。
柴靜于書中說:“當一個人關(guān)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我,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任性?!睅装夙摰臅涗浀牟皇巧蠈由鐣耸康娘L流生活,也不是娛樂明星的事業(yè)經(jīng)歷,而是下層勞動人民實實在在的生活事件,憑著自我的采訪記錄和總結(jié)思考,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現(xiàn),有力地沖擊了讀者的思想觀和見識,鮮明地刻畫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中國人。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藥家鑫事件”,其講述的是在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樂學校的藥家鑫夜駕車撞人后,發(fā)現(xiàn)傷者在記錄自我的車牌號,拿出刀子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之后駕車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時,再次撞傷行人逃逸時被附近群眾抓獲,之后被判死刑。看似平凡的殺人事件,卻能夠引發(fā)讀者的深層思考,而不是表面上對死者打抱不平,為什么眼見自我犯下錯誤還要加深它的嚴重程度?為什么如此殘忍、不顧后果?
從該事件中可引出“獨立思考本事”這一話題,藥家鑫為何撞傷人之后還將其捅死?因為擔心傷者認出他的車牌號而被逮捕。但他又是否想過:刺殺者,不僅僅沒能讓自我逃脫,反而讓自身深陷泥潭?一個大學生竟做出如此缺乏思考的行為,應當與個人,家庭,學校有關(guān)系!
從個人角度看,一個人學識的高低不代表其生活本事的強弱,不應當“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是在求學中培養(yǎng)自我的獨立思考本事。注重思考,三思后而行是很重要,這對以后能否生存社會影響很大。其次是家庭,父母不應過分寵溺,也不應不分是非對錯,就認為孩子是對的,否則會阻礙孩子的獨立思考本事培養(yǎng),這將會成為其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坎坷。從教育角度看,異常是80年代,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的他們,真正到了社會上這些學來的東西大多是沒有用的,而真正有用的東西還沒有學到——獨立思考本事。
所以,從藥家鑫身上我們看到了本質(zhì),他并不是十惡不赦之徒,而是因為缺乏獨立思考本事,使事情的后果變得更嚴重,導致死刑。
《看見》向我們展示了平常所無法觀察和想到的現(xiàn)象,若對細微物不斷地思考,對整個人生是很有幫忙的。
看見的讀書筆記篇2
《看見》“看”到了,在看不見的角落里,被家暴的婦女,被歧視的同性戀者在哭泣。他們是“弱勢群體”,也是“我們”。
開始之前,先講講弱勢群體是什么。王小波曾說,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就是因為這些話沒有說出來,所以很多人以為他們不存在或者很遙遠。百度上對它的解釋是被邊緣化的人群。
長久以來,弱勢群體在人們心中也就是那幾個模樣:農(nóng)民工,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幼童,婦女……但在我心里,這個群體是所有人。這個群體沒有性別,沒有年齡。
書中描述的飽受家庭暴力摧殘的女性是弱勢群體??涩F(xiàn)實生活中,飽受家庭暴力摧殘的,亦不僅僅是女性?;蛟S你曾聽過“男子因忘記買雞腿被妻子捅死”這條看似不可思議的新聞。而這條新聞評論下,多數(shù)網(wǎng)友表示“這男的還有用沒?”“你要是老老實實,你老婆至于嗎?”“懦弱!”……而這并不是個案,那條新聞下的評論也代表了大多數(shù)人的心態(tài)。在這樣的情景下,男性在家庭中,也是一類弱勢群體。他們所應對的不僅僅是肉體上的傷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暴力,也更難維權(quán)。
舉這樣一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弱勢群體并不局限于男性,女性。而是指被邊緣化的人群,被忽視的人。我心里并不愿意這樣稱呼,因為我明白,或許有一天,或許是此刻,我將成為他們。作為外來務工子女的我若是與那些大城市里的孩子相比,我可能是他們眼中的“弱勢群體”,但若是我與那些留在鄉(xiāng)村的孩子相比,他們是我眼中的“弱勢群體”。
在看不見的地方,在數(shù)不盡的比較中,這個社會誕生了無數(shù)的“弱勢群體”,但我們的態(tài)度不應當是憐憫,不應當是忽視,更不應當是歧視。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像對待自我一樣,給予他們尊重,就是關(guān)注他們,不要再讓他們游離在社會邊緣。我們需要做的很多:健全制度,完善法律,制定規(guī)則……我們需要做的也很少:平等相待,伸出援手。
看見的讀書筆記篇3
世界上不該有歧視,尤其是關(guān)于感情?!}記
同性戀一向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許多人不想接觸它,甚至恥于談論這個話題,在文章中有一段對話被人們所熟知——
“我問張北川:‘我們的社會為什么不接納同性戀者?’”
他說:‘因為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做性的目的,把無知當做純潔,把愚昧當?shù)滦?,把偏見當原則?!?/p>
在過去就連婚姻的目的也是為了繁殖后代,而同性戀被認為是傷風敗俗,違背道德倫理,一旦哪家被發(fā)現(xiàn)有同性戀者,其當事人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他所在的家族也會被貼上違反道德的標簽,從此世代都抬不起頭。在那時,感情是性的附屬品,大多數(shù)人都是被父母包辦婚姻,他們沒有自由,像個牽線木偶,臉上被刻著呆板的笑容,而一個同性戀者的出現(xiàn),往往會掀起軒然大波,更何況他們被賦予著“患者”的名頭。
“感情應當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tài)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一個器官反應?!?/p>
前不久在與母親的一次散步中,我提出同性戀的話題,她毫不猶豫地說這是違背道德的事情,是不合理的,她是決然不會理解的這件事情的。正當反駁的話語即將蹦出嘴時,我咽了回去,似乎規(guī)規(guī)矩矩、結(jié)婚生子的思想已經(jīng)在他們的心里根深蒂固了,我無法改變?nèi)魏问虑?。還有一次與同齡人交談,她大方地說到,只要彼此相愛,為何不可,感情是兩個人內(nèi)心的觸動,無關(guān)性別。而在文章中也有談到,”一個人對性和愛的態(tài)度,不在于男男、女女、男女,只在于這個人本身。讀過文章后,我有點明白,為什么老一輩人不愿意理解同性戀,或者說是不敢理解,因為一旦他們認可了就意味著他們過去苦心經(jīng)營的世界觀崩塌了,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所以他們選擇了拒絕。
而同樣在不久前,臺灣經(jīng)過“同婚專法”,成為亞洲首個允許同性婚姻的地區(qū),并與七天后正式實施,且舉辦了全亞洲第一場同性婚禮。對此,有一句評論使我深受感觸:不贊同,不反對,互不影響,如果幸福,那便祝福。我認為,這是對待同性戀的最佳態(tài)度,如果不贊同,也請不要反對,只需互相尊重即可。
“不思慮未來,不懼于回憶,無所謂對錯,更無懼流言,只望此刻的我,手牽眼前的你,沉醉深愛的你我,幸福眼前的路?!?/p>
我們一向在流淌著,最終會相溶在一齊。
看見的讀書筆記篇4
明白柴靜算是比較晚的,那時候在網(wǎng)上看見一個演講視頻—《認識的人,了解的事》,短短幾分鐘,關(guān)于四個人的故事,女教師、律師、官員、總理、獨特的氣質(zhì),真誠的語言,帶給人心靈上長久的震動、從此改變了對記者的看法。開始關(guān)注她的博客,看她的節(jié)目,讀她的書籍,認真了解她是怎樣的成長。
要想“看見”,就要從愚昧中睜開眼來。
因為她的不一樣,很多人喜歡她,但同時也飽受爭議。喜歡她的人欣賞她在鏡頭前的犀利與敏銳,她以往故意在節(jié)目中反復詢問王錫鋅關(guān)于公款消費的數(shù)字;她以往一人獨面黑社會的威脅。同樣有人覺得她的主持風格更像是一種表演:“很多的反打和全景鏡頭把她采訪中標志式的蹲、抱、皺眉充分表現(xiàn)?!蔽覀€人覺得她是我們這時代真正優(yōu)秀的記者,她在用自我的方式探尋新聞工作者應當持有的態(tài)度與作風,看她早期的文字,細膩又帶一分倔強,正如她給人的感覺。
《看見》是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在一個又一個采訪中,她應對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社會問題、災難、杯具,文章中常??吹剿龑ψ晕业陌没冢粋€錯誤的提問,錯誤的表情,不適宜的態(tài)度,她勇于自省,明白自我的缺點并盡最大的努力去改正。從一開始的極具攻擊性的提問到不帶道德眼光去看任何問題,她在探索、在修正。她一向強調(diào)要做一個獨立的新聞人,什么是獨立她引用胡適的話說:“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我的事,給你們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贝丝?,她不再期望“改造世界”“讓這個世界更好”,她更在乎“事情本身”,“做對的事情,做應當做的事情”。
《看見》所呈現(xiàn)的各個新聞事件、人物讓我有時候?qū)ι鐣苁鞘墒遣耢o教會了我怎樣去思考,她在演講最終說道: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gòu)成的,她由這些人創(chuàng)造并且決定,僅有一個國家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去捍衛(wèi)自我憲法權(quán)利的人,能夠明白世界并不完美,可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僅有這個國家擁有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yōu)樽鎳湴?。僅有一個國家珍重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有信心,讓明天更好!
柴靜教給我的就是這樣:獨立思考、記錄真實。
看見的讀書筆記篇5
實際上,這個世界沒有好人與壞人,僅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柴靜。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它記錄了柴靜所經(jīng)歷的真實的十年中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歷程,描摹了柴靜這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破繭成蝶的過程。
“看見”是脫去世俗的束縛,用客觀、真實的目光去看待,直至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質(zhì)。在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都不愿用自我的眼光去“看見”。也許是擔心,事物的真相被自我刻薄尖銳的目光刺穿之后,將會留下無盡的沉重與悲傷,但,倘若每個人都對社會上的黑暗腐朽的東西不甚了了,不去反對,那么這世界上哪還有善良完美可言?這時充當?shù)膶⑹乔f副冰冷的虛假面具,而此時人性與道德將逐漸消逝。
主持人柴靜在《看見》中寫道:“我們的社會為什么不理解同性戀者?因為在我們的文化里,把生育當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shù)滦?,把偏見當原則。感情,應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tài)度,而同性戀的感情是最真實的,”的確,同性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自覺的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但我們我們也許能盡量的少一些鄙視與質(zhì)疑,多一些寬容與理解,畢竟這是他人的感情自由。
另外,柴靜用殘酷的現(xiàn)實也揭示了倫理與道德最黑暗的一面。例如人們?yōu)榱搜矍暗钠埱依娑幌λ说睦?,將法律與道德踐踏于腳下。
不得不說,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電影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有些電影深刻地揭露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例如韓國影片《蚯蚓》《媽媽別哭》講述著殘忍的學校欺凌事件,本國的影片《悲傷逆流成河》也刻骨銘心地揭穿學校不為人知的一面。有些類似事件也曾發(fā)生在周邊,但試問我們每一個人,在遇到他人的利益受侵害時,是否也曾袖手旁觀?也許僅有受害者生命的流逝才能換來每個人的覺悟。在看完《悲傷逆流成河》后,結(jié)局女主人公易遙的經(jīng)典語段更是催人淚點:“生物的本能是趨利避害”“仙人掌成不了花,沒法讓人捧在手心里”“你生活在光亮里,你就覺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澳銈儼筒坏檬澜缟隙嗨酪粋€人,因為你們的日子真的無聊。”
在柴靜的《看見》中,沒有明確定義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在這本書中,表現(xiàn)的是法律判定犯了法的不必須是壞人。就像藥家鑫案。藥家鑫撞了人還殺了人,網(wǎng)上的輿論一邊倒說要判他死刑。而柴靜為了看見真相,勇敢地去調(diào)查:“他為什么要殺人”。之后才明白當時的藥家鑫因為恐懼,以為被撞的人記住了他的車牌,怕找他們父母的麻煩,沖動之下便起了殺心。其實本質(zhì)上藥家鑫是個孝順父母的乖孩子,只是一時法律意識淡薄。而又有多少人肯拋棄表面的法律判定,從事物的真相去探究。
遇見《看見》,我開始嘗試用自我的眼光去“看見”。
看見的讀書筆記篇6
看柴靜的這本書是出于偶然,經(jīng)常瀏覽一些圖書網(wǎng)站,《看見》總是在暢銷書的top10,在書店甚至機場也會看到推薦,很是納悶這本書到底講些什么以至于這么暢銷大家都在看,所以滿懷著好奇與期待買了一本細細讀起來。
在讀《看見》之前,“柴靜”這兩個字對我而言只是一位記者的名字,此刻柴靜在我腦海中是扯著“求實,公正,平等”大旗的斗士?!犊匆姟菲鋵嵤遣耢o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它沒有宏大的敘事,只是講她這十年中所經(jīng)歷過的極具代表性的事件里的一個個鮮活的人;它里面也沒有說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作為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xiàn)新聞事件,也讓我了解了新聞事件的背后竟有那么現(xiàn)實與真實的故事。
《看見》誠實地描述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事件背后的人,經(jīng)過這些人和事我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zhì),而這都源于柴靜的真實和由心而發(fā)的熱情和關(guān)懷。無論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淚還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親不要喝酒吸煙以準備再次懷孕,雖然看起來違背一個新聞人的職業(yè)準則,但卻是對一個正常人情感的回歸。因為從理智角度看,報道事件本身不能帶入個人感情色彩,否則就失去了事件本身的客觀性,但從情感角度,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冰冷的事件,唯有用理智的頭腦和一顆帶有感情的心才能看到世界的真實。
從更深層次的閱讀這本書,我看到了一股“韌勁兒”,它是對自我要求的堅守。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想,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人為偏見或附庸,就像陳虻說的“不要走的太遠,不要忘了當初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無論在什么崗位,做什么工作,要有自我的職業(yè)道德,都要有一股韌勁兒,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打磨自我的理智與冷靜,一切請忠于自我的內(nèi)心。
看見的讀書筆記篇7
幾周時間,一路“看見”,細細品讀,悟出不一樣的人生哲理,也使我對生活、對社會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柴靜筆下的文字細膩,而又沉重,在她冷靜客觀下描述的社會現(xiàn)實,一次又一次讓人心酸,無奈,只陷入一遍又一遍的沉思。
家暴、同性戀等話題,都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可那篇《我只是厭惡屈服》,是給我的啟迪最深刻的。在郝勁松打贏鐵路發(fā)票的官司后,乘車時仍贏得了尊重,柴靜問:“你靠什么贏得尊重?”“靠我為自我權(quán)利所做的斗爭?!彼f,“權(quán)利是用來伸張的,否則權(quán)利就只是一張紙。”
郝勁松是勇敢的,同時是幸運的。他勇敢地站起來保障公民權(quán)利,與強大的機構(gòu)對抗,不僅僅打贏了鐵路發(fā)票的官司,也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然而,在很多情景下,很多人是不愿意像他這般站起來去反抗的,首先維權(quán)的過程繁瑣,艱難,可能被推向輿論一端,引來無數(shù)的麻煩,其次,很多人都抱著息事寧人的心態(tài),認為吃個啞巴虧也無所謂。這也就是為什么在陳法慶在為環(huán)境治理方面作斗爭時,其他農(nóng)民拒絕參與甚至貶低的原因吧。而也正是這敢于維權(quán)的人與那放棄自我合法權(quán)益的人相比較,才顯得敢于站出來維權(quán)的人更加勇敢,更加無畏??墒且粋€人的孤軍奮戰(zhàn)終究是不如齊心協(xié)力,陳法慶的維權(quán)道路仍然漫長,雷霞的維權(quán)道路同樣艱難。
因為,我們都應當站出來,對侵犯我們權(quán)利的行為勇敢地說“不”!正如書里所講,“今日你能夠失去獲得它的權(quán)利,你不抗爭,明天你同樣會失去更多的權(quán)利。”這一次我們選擇屈服,下一次,我們還講面臨更多的損失。
就拿羅莎帕克斯來說,當年她和眾多黑人一樣忍受著許多不平等的待遇,而那次公交車上“黑白隔離”受到的屈辱和拘禁,使她最終選擇不再屈服。她的被捕最終也引起了黑人抵制公交車運動,組織者是馬丁路德金——日后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如果當年她選擇了讓座、屈服,忍受這不平等的待遇,也許今日,種族歧視會更加嚴重,公交車上的黑白隔離,也很可能會繼續(xù)存在……
當維權(quán)構(gòu)成一種意識在我們腦海,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去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權(quán)利,保護我們的權(quán)益。前段時間的“奔馳女司機維權(quán)事件”,剛開始時不少人對那位女司機指指點點。直到之后了解到女司機是幾度協(xié)商、投訴無果才只能以此方式,引起注意,引起大家對她受到傷害的合法權(quán)益的關(guān)注,輿論才逐漸不將矛頭指向她。關(guān)注這個新聞的人大約都明白,和解雖然最終達成,可是過程卻是十分艱辛,然而當事人為了自我的權(quán)利一向在鍥而不舍地努力抗爭,輿論、媒體、政府……她用盡一切渠道,只為了能夠維護自我的合法權(quán)益。拋開其他而論,至少這種維權(quán)精神是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的。
《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nèi)舾刹豢勺屌c的權(quán)利?!蔽覀兊臋?quán)利是不容侵犯的,我們要勇于為自我的權(quán)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