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
寫讀后感需要學生對所讀內(nèi)容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評價,這有助于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要怎么寫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供大家參考。
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篇1
上周讀《達芬奇密碼》,在這大夏天的被丹·布朗精心設(shè)計的情節(jié)嚇得立毛肌全線癱瘓,簡直是不能忍。
不過說回來,還是得佩服作者的腦容量,不論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情節(jié),還是背景環(huán)境的描寫,他這一部懸疑可謂寫得完美。作者是美國人,居然對法國和英國那么熟悉,這讓我十分驚訝。他筆下的建筑物栩栩如生,連盧浮宮里的畫作都仿佛是他親自掛上去的,還有各種我不甚了解的密碼符號學知識,紛繁龐雜,難辨真?zhèn)?。作者對它們的描寫如此真實,不免讓我有種小說中的一切都是真實的錯覺了。
不同于東野圭吾式小說,接連死去的人是故事的線索,《達芬奇密碼》始終只圍繞著一個死者展開。但就是這么一個死者,卻引出了幾十萬字的劇情,我想,大概是二者的關(guān)注重點不一樣。東野圭吾的我看的不多,就針對《沉睡的森林》來講吧,這里面終究只在探尋誰是真兇,接連死去的人和兇手有什么關(guān)系,而《達芬奇密碼》不同,它關(guān)注的不是誰殺了誰,而是隱藏在這之后的歷史密云,講到最后似乎就和死者沒什么關(guān)系了。好一個”故事在別處“!
這本書,人物不多,而且?guī)缀跽麄€故事就發(fā)生在一個晚上,可見其情節(jié)之緊湊。整本書都在挖掘秘密,秘密背后有更多的秘密,再加上中世紀宗教題材獨有的神秘感,每個章節(jié)的結(jié)尾都在留懸念,一步步把我這個本以為會沒耐心讀完的小屁孩給逗得團團轉(zhuǎn)。orz
但是我被騙得很爽。讀第56章時,我在床上打著充電LED,那時已經(jīng)很困了,所以打算第二天再讀??墒沁@一章居然說達芬奇就把秘密畫在了《最后的晚餐》上,他特地沒有畫本應該出現(xiàn)的圣杯,而且結(jié)論居然是:圣杯是一個人!而且是一個女人!達芬奇還為她畫過肖像! 我在進入睡眠的恍惚間想到,難道圣杯是蒙娜麗莎嗎?!這似乎很合理啊!《蒙娜麗莎》神秘莫測,這幅世界第一的名畫藏著說不清的秘密,就連現(xiàn)在也沒有一個非常權(quán)威的說法。而前幾章又講到達芬奇的特殊身份,且蒙娜麗莎這個名字就有深層含義。
你簡直沒法想象我當時的感覺,困到極致,四周又黑,被如此怖人的懸念給纏繞著,精神在困倦與亢奮中徘徊,哇塞,太難形容了。
我發(fā)現(xiàn),最可怕的不是親歷一個駭人的事情,而是未知的東西剛剛展露頭角,你心里有種合理的解釋,但是真相就是模糊著,仿佛它在看著你笑,而且是蒙娜麗莎的那種笑。
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篇2
帶著極大的好奇心,讀完了達芬奇密碼這本書,一氣呵成,看到凌晨4點,并上網(wǎng)詳細的察看了達芬奇書里提到的那幾副名畫,不知道為什么,看這本書一開始有極大的吸引力,可是書的結(jié)尾總是讓人覺得有點牽強。
館長所留下的一系列線索,其實就是為了孫女能找到親人,所謂的圣杯以及里面所蘊藏的秘密那只不過是次要的,但是全文又非常多的手筆渲染圣杯的神奇,以及圣杯的神圣,結(jié)尾筆鋒一轉(zhuǎn),變成了親人相認,而且我在文中還一直猜測,法希探長是不是就是那個導師,后來看到結(jié)果禁有點懷疑自己的判斷力。
書中對宗教,符號,象征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讓我對達芬奇的認識又有了新的延伸,雖然是小說,但是我想丹·布朗對基督,符號學,藝術(shù)都有很深入的了解,丹·布朗,一個沒有多大名氣的驚悚小說作家,教師出身,先前有過三部作品,反應平平,在好手如云的西方暢銷書界算是個新面孔。但他的的博學體現(xiàn)在對盧浮宮、威斯敏斯特及其他教堂、達芬奇畫作內(nèi)在寓意的假設(shè)及其他各種藝術(shù)史知識、隱修會、圣殿騎士團、基督早期歷史以及原始宗教的相互關(guān)系史、密碼學、符號學、瑞士銀行的運作、語言學,尤其是字源的運用……最重要的是把所有這些
知識巧妙的通過一個故事展現(xiàn)出來,使讀者學了很多,也受到很大沖擊,卻不覺得乏味。
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文化史中種.種宗教符號隱喻的重新解讀,和對人們習以為常的歷史常識的顛覆。當然作為小說,有些敘述免不了是煽情、夸張、虛構(gòu),但不可否認其中許多史實也是有相當?shù)恼鎸嵍群蛯W術(shù)價值。
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篇3
《達芬奇密碼》這本書很容易讓人感興趣,因為作者巧妙地抓住了讀者好奇的心里。用另一種眼光去觀察我們熟系的東西是最吸引人不過的了,更何況作者描述的東西是世界著名的,眾所周知的藝術(shù)品和宗教。作者用他的方式去解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最好的晚餐》,去解釋耶穌和他的情人,看了的確讓人愛不釋手。情節(jié)方面也用了經(jīng)典的懸疑寫作手法,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更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引用了許多的歷史參考書籍,也描述了許多神秘的宗教秘密。
在以前就很擔心這本書出版后的反響,因為我覺得作者觸動了一些比較敏感的東西,如對這些藝術(shù)家性格的敘述,對耶穌是神是人公開的懷疑,對藝術(shù)品進行隱藏密碼的挖掘。。。。。。我看的時候就混亂了,不知道作者看似一本正經(jīng)的描述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么作者大膽的行為肯定會引起重大的社會宗教問題;如果是假的,那作者對現(xiàn)實的東西開這樣的玩笑,要么就是自己大膽,要么就是對讀者的玩弄。我還特地對照著《蒙娜麗莎》和《最好的晚餐》看,發(fā)現(xiàn)作者的挖掘并非子虛烏有,就更覺得神秘了,更弄不清楚是真是假了。
情節(jié)方面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延續(xù)著線索懸疑片的老套路。這種東西本身就很能引人入勝,而且作者對每環(huán)答案的解釋顯得還算合理,從而顯得真實。因為很多線索懸疑片的作者往往為了體現(xiàn)驚奇的情節(jié),而把線索的答案寫的玄玄乎乎的,反而給人不真實的感覺。
接下來就說些不好的地方了,我覺得雷爵士這個角色作者沒有能夠處理好。真實身份的出現(xiàn)雖然出乎人的意料,但顯得太牽強。這也是這種手法容易犯的一個毛病。作者為了強調(diào)真實身份出現(xiàn)時給讀者的驚奇,往往容易在前面故意隱瞞這個人真實的表現(xiàn),甚至朝反方向?qū)?。隱瞞是必要的,不然就沒有以后的驚奇了,但朝反方向?qū)?,我覺得就是對讀者的欺騙了。雷爵士最后的身份表明他才是這個陰謀的幕后操縱者,是個十足的反面角色,而作者在前面卻真真把他當作是一個正面人物來寫的,為了隱藏身份,讓反面人物故意地結(jié)局的無力,使人覺得由索尼埃的密碼引發(fā)的一連串故事其實真是很無謂,也逃不出有虎頭蛇尾的感覺。從人物上來說,兩個主人公是常見的才子佳人老少配好萊塢模式,盡管作者駕輕就熟,但終究類型化了點。其他人的塑造,除了前半部的雷提彬和巴黎探長科萊之外,其余則基本犧牲在情節(jié)的安排中。
但我仍然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說,其夾雜了男女、宗教、大都市、歷史傳說、神秘主義、星象符號、警探、探寶歷險等各種賣點,其中宗教信仰的顛覆或原始神秘主義、中世紀傳說等”玄“的元素尤其符合當今的潮流,是這股復古潮流的代表。我們能讀到很多歷史知識,也算是開卷有益的了。
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篇4
對于懸疑的書向來是不能慢慢看的,當慢慢的看到凌晨一點的時候整個人已經(jīng)完全地想想自己可以怎樣來破這樣一個謎題!但是也因為故事情節(jié)一點點的撲朔迷離和自己的想象力,在夜晚的時候也就不知不覺的增加了對于宗教信仰的魔力!
以至于讀完之后完全不能想象這是一個怎樣的結(jié)局,會以為這樣的結(jié)局是一個夢,會以為這樣一種對于學識的追求本來就是沒有結(jié)局的,以至于在詢問周邊同學的時候被告知說其實:這本書并不是講一個破案件的故事,而是用一個故事來傳遞一種宗教文化一種信仰。
這里讓人會想到一個哲學問題,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信仰在某種條件下也就是相當于規(guī)矩,所以一個有信仰的人,一個有信仰的國家就會有更明確的目標去實現(xiàn),雖然說會束縛,但相對于沒有條條杠杠的我們國人來說,會顯得很迷惘,這也有可能是當代大學生會手無足措的原因吧。
再者而言,達芬奇密碼可能會讓人發(fā)現(xiàn)一個關(guān)于懸疑類作品的大方向吧:國內(nèi)的大Boss都是不為人知的離現(xiàn)訴故事很遙遠的人,而國外的大Boss都是一直潛伏在身邊的。這也可以看出不同國度的人對于一些人和事件的思考。
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篇5
《達芬奇密碼》小說中,塞拉斯被提彬欺騙,惡意的殺害了峋山隱修會里的四位大師和一個修女,在死去的時候他向上帝所懺悔,對以前所犯之惡行深深的感到愧疚。雖然他為了所謂的天主教之明日而做下了這些惡行,但是這依舊不可饒恕,最后也得到了上帝的懲罰。
那些我們曾經(jīng)犯下的罪惡,即使不為他人所知,但是它們會像一樣長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自己知道,所以靈魂終究不會原諒自己。那些通過不利手段而獲得的榮譽或者錢財,即使會讓我們樂活一時,但是卻會痛苦一世。我想最幸福的人,一定是大節(jié)無愧的人,坦蕩善良的人。
我們可以在不打擾他人的情況下去守護自己的信仰,去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一旦作惡,必將自食其果。
那些信仰的東西是一種精神的力量,無形卻有形,人人都知道他的不真實性和可能的虛幻性,但是人們依舊不去刺破這朦朧之后的真實,依舊愿意去相信,這究竟是為什么呢?讀后感·我想,那就是信仰終究是好的,我們沒必要去把他給實物化,那些充滿神秘的東西倒更顯得美麗,就像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那神秘的一笑一樣。
在故事中蘭登一直想找尋峋山隱修會大師索尼埃所提到的圣杯究竟是什么,為此苦苦追尋,而索菲的奶奶在隱語之下提示他,你終究會明白的,那個東西你終有一天會發(fā)現(xiàn)的,并且發(fā)現(xiàn)之后,你也會選擇繼續(xù)去保護這個秘密,不會將他公之于眾。
最后,蘭登在看到倒金字塔的時候終于明白了這一番話,并且在神圣之下頓悟了宗教的信仰的更深層的智慧。
當然,這是我想象的他最后的內(nèi)心活動,在圣靈之下頓悟宗教信仰的神秘性原因所在,我想這也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