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唯美的元曲有哪些
唐詩宋詞元曲把中國古代文學推上了巔峰,很多名言名句至今流傳,甚至編入中小學課文。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艘饩澄赖脑心男┐笕瑑H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qū)Υ蠹矣兴鶐椭?/p>
意境美的元曲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沉醉東風·秋日湘陰道中
趙善慶
山對面藍堆翠岫,
對草齊腰綠染沙洲。
傲霜橘柚青,
濯雨蒹葭秀,
隔滄波隱隱江樓。
點破瀟湘萬頃秋,
是幾葉兒傳黃敗柳。
賣花聲·懷古
張可久
美人自刎烏江岸,
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
將軍空老玉門關。
傷心秦漢,生民涂炭,
讀書人一聲長嘆。
清江引
錢霖
夢回晝長簾半卷,
門掩荼蘼院。
蛛絲掛柳綿,燕嘴粘花片,
啼鶯一聲春去遠。
沉醉東風·漁夫
白樸
黃蘆岸白蘋渡口,
綠柳堤紅蓼灘頭。
雖無刎頸交,
卻有忘機友,
點秋江白鷺沙鷗。
傲殺人間萬戶侯,
不識字煙波釣叟。
山坡羊
陳草庵
晨雞初叫,昏鴉爭噪。
那個不去紅塵鬧?
路遙遙,水迢迢,
功名盡在長安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舊好;
人,憔悴了。
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閑適
鄧玉賓
乾坤一轉(zhuǎn)丸,日月雙飛箭。
浮生夢一場,世事云千變。
萬里玉門關,七里釣魚灘。
曉日長安近,秋風蜀道難。
休干,誤殺英雄漢。
看看,星星兩鬢斑。
憑欄人·寄征衣
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還,
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與不寄間,
妾身千萬難。
中呂·紅繡鞋
貫云石
挨著靠著云窗同坐,
看著笑著月枕雙歌。
聽著數(shù)著愁著怕著早四更過。
四更過情未足,
情未足夜如梭。
天那!
更閏一更妨甚么。
水仙子·集句
薛昂夫
幾年無事傍江湖,
醉倒黃公舊酒壚。
人間縱有傷心處,
也不到劉伶墳上土,
醉鄉(xiāng)中不辨賢愚。
對風流人物,
看江山畫圖,
便醉倒何如!
元曲簡介
元曲: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qū)流傳開來。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shù)、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雖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fā)現(xiàn),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shù)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繼唐詩、宋詞之后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zhuǎn);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的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zhàn)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曲的興起對于我國民族詩歌的發(fā)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xiàn)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約1220年──1300年),祁州(今河北安國)人,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chuàng)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一作一齋)、己齋叟。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代表作《竇娥冤》。
馬致遠,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據(jù)考證,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東光縣志和東光馬氏族譜都有記載。馬致遠以字“千里”,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代表作《漢宮秋》。
鄭光祖,生卒年不詳,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后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xiàn)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huán)》、《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zhàn)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后三種被質(zhì)疑并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shù)二套流傳。代表作《倩女離魂》。
白樸(122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墻頭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