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的原文及賞析
據(jù)了解,有關(guān)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的。在文言文中,是相對現(xiàn)如今的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來講的。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guān)于小石潭記的原文及賞析內(nèi)容,歡迎閱讀,內(nèi)容僅供參考!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pèi)環(huán),心樂(lè)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青樹翠蔓(màn),蒙絡(luò)(luò)搖綴(zhuì),參(cēn)差(cī)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liá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 )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賞析】
的《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zhì)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全文193字,用移步換景、特寫、變焦等手法,有形、有聲、有色地刻畫出小石潭的動態(tài)美,寫出了小石潭環(huán)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記》第一段共四句話,寫作者如何發(fā)現(xiàn)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寫發(fā)現(xiàn)小石潭之經(jīng)過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nèi)ヮI(lǐng)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很像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tài)畫面感。第一二句著重描述了作者一行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小石潭的出現(xiàn),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堪稱猶抱琵琶半遮面。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fā)現(xiàn)小潭的經(jīng)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潭。真乃是曲徑通幽,景象確實不凡。這潭完全是由各種形態(tài)的石頭圍出的,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么姿態(tài)奇特,為坻,為嶼,為嵁,為巖。而“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wǎng),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仿佛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
第二段采用“定點特寫”的方法,直接把鏡頭對準潭中的魚,描寫其動靜狀態(tài),間接突現(xiàn)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xiàn)一種游賞的樂趣。以靜襯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很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shù),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tài)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xù)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zhuǎn)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后,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遠離官場這一非斗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fù)歸。水之清,魚之樂,終于給作者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變焦的手法,把鏡頭推向遠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寫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錯。作者嫻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先寫外景環(huán)境,后寫內(nèi)心感受,寫得情景交融,構(gòu)成一種特異的境界。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個“靜”字,把環(huán)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lián)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xiàn)也是立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于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diào),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察其微,狀其貌,傳其神。是一篇充滿了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散文。
【注釋】
1從:自,由 。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東面。
3.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竹林。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鳴佩環(huán):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聲音。佩、環(huán):都是玉質(zhì)裝飾品。鳴:發(fā)出聲響。
7.樂: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8.伐竹取道,伐:砍伐。?。哼@里指開辟。
9下:(名詞作狀語)向下,往下。
10.見:看見。
11.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涼,清澈。尤:格外,特別。清冽 :清涼。清,清澈。冽:涼。
12.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以為:把……當作(此句為倒裝句“以全石為底”)。以:用。為:作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 岸,岸邊.
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卷:彎曲。以:相當于連詞“而”,表承接。
15.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成為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 16.坻:水中高地。
17.嶼:小島。
18.嵁:不平的巖石。
19.巖:高出水面較大而高聳的石頭。
20.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cēn cī)披拂: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21.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可:大約 許:用在數(shù)詞后表示約數(shù),相當于同樣用法的"來“
22.皆若空游無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托也沒有??眨涸诳罩?。皆:全,都。
2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透過。
24.佁然不動:(魚影)靜止呆呆地一動不動。佁(yǐ)然,呆呆的樣子。
25.俶爾遠逝:忽然向遠處游去了。俶(chù)爾,忽然。遠,遙遠,空間距離大。
26.往來翕(xī)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翕:迅疾。
27.樂:玩樂。
28.潭西南而望: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 而,連詞,連接狀語和名詞,不譯,表修飾。西南,向西南(名詞作狀語)。
29.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忽明忽暗。斗:像北斗星一樣曲折。蛇行:像蛇一樣蜿蜒前行。
30.其岸勢犬牙差互:勢:形勢。(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牙一樣參差不齊。犬牙:像狗牙一樣。差:交錯?!∑洌耗恰?/p>
31.不可知:不能夠知道。
32.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qiǎo chuàng)幽邃:四周被竹子樹木環(huán)繞合抱,寂靜寥落,空無一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寂寥:寂靜寥落。悄愴,憂傷的樣子。邃,深遠。凄:(使動用法)使……感到凄涼。寒:(使動用法)使……感到寒冷。
33.以其境過清:認為這里的環(huán)境過于凄清。以,認為。清,凄清。
34.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不可以長時間停留,于是記下小石潭的情況便離開了。 居:停留。之:代游小石潭這件事。而:表順承。去:離開。
35.吳武陵:信州(今重慶奉節(jié)一帶)人,唐憲宗元和初進士,因罪貶官永州,與作者友善。
36.同游者:共同游玩的人。游:游玩。者:……的人。
37.龔古:作者朋友。
38.宗玄:作者的堂弟。
39.隸而從者:跟著同去的。 隸:附屬,隨從。而:表修飾。 從:跟隨,動詞。
40.二小生:兩個年輕人。
【寫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fā)自己的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思想感情,成為后世寫作山水游記的楷模。 此間共寫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記,后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記》中景語即情語,“悄愴幽邃,凄神寒骨”處的描寫,情景交融,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問題 。《小石潭記》原題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選自《柳河東集》第29卷(中華書局1974年版)
柳宗元貶官之后,為排解內(nèi)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異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澗紛至沓來,美不勝收。 《始得西山宴游記》與《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并稱為《永州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