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
寫心得時,在心得的結(jié)尾,可以簡單介紹未來的計劃和目標(biāo),包括學(xué)習(xí)計劃、工作目標(biāo)等。寫好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不是那么簡單,下面給大家分享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篇1
讀《通鑒》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首先,對于從戰(zhàn)國到五代的漫長歷史而言,《通鑒》無疑提供了詳細的線索,對很多曾經(jīng)只有模糊印象的事情讀后都會有更深的感觸。而且,編年體史書能夠為讀者提供歷史的時代感和線索感,雖然不可能讀過一邊后就全部記住,但是,這種時代感可以讓你大致辨明事件的前因后果,先后次序和發(fā)展脈絡(luò)是對于某一具體時代進行研究的前提之一。此外,雖然因為司馬溫公編集魏晉之前部分的材料今日大抵得見故而非可用之一手史料,但對于隋唐以后歷史,《通鑒》有其獨到的史料價值,尤其對于各材料相互抵牾之處,《通鑒考異》臚列眾說并加以辨析,往往可觀。至于胡三省的注文,雖然名為音注,但是其價值并不在注音之上(畢竟注的字大多不是生僻字,而且與今天的普通話也有一點距離)而在對歷史名詞的解釋,尤其是職官制度和行政沿革方面。同時,胡三省讀《通鑒》極詳,雖無善本對校,但以理校之之處往往暗合。
其次,作為保存了大量材料的寶庫,它對于我們其他所讀后人論著加強理解是頗有裨益的。如去年寒假時讀漢紀一部分,對同時閱讀的.《春秋與漢道》的認識就深化了許多。尤其民國時期學(xué)者多喜好大段引用材料,再讀之下就會有一定的親切感了。
同時,在道德教化的角度來說,司馬溫公用他的如椽史筆,將美與丑,善與惡,智慧與愚蠢,豁達與狹隘刻畫的淋漓盡致。這會督促每一個讀者進一步審視自己,擇善而從。
對于我自己來說,從寒冬到夏日再到寒冬,它伴隨了我?guī)缀跽麄€20__年,期間還曾帶著其中一本親赴山西夏縣的司馬溫公墓朝圣。雖然這本書里大部分故事的結(jié)局我都了如指掌,但是,讀到那一段段或慷慨激昂,或大義凜然,或冰冷無情,或鮮血淋漓的文字時,還是常常不由自主的廢卷長嘆?!皶矶嗲樗乒嗜?,晨昏憂樂每相親”,這本書給我?guī)砹颂嗟母形?,甚至已?jīng)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在大學(xué)四年中,或許應(yīng)該有這樣一件值得回憶的“奇跡”工程吧。
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篇2
暑假里,媽媽給我買了一些我喜歡的好書來讀,《資治通鑒故事》是其中之一。這本書是根據(jù)我國古代有名的《資治通鑒》改編而成。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是我們熟悉的“司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馬光,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司馬光編成這本書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這本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內(nèi)容是政治和軍事,還有經(jīng)濟、文化方面。
《資治通鑒故事》里有許多偉大的人物。司馬光通過敏銳的觀察,形象地記述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如荊軻刺秦王、毛遂自薦、鴻門宴、七步詩等。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里的毛遂了。這個故事講的&39;是公元前258年,趙國被秦國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要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挑來挑去還差一人,這時,一個叫毛遂的門客勇敢地推選自己,并憑著機智,威脅楚王,使得楚王答應(yīng)聯(lián)合抗秦,解了邯鄲之圍,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為了上賓。毛遂勇于展現(xiàn)自我,充滿自信心的品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自己這一點還比較欠缺,所以我應(yīng)該向他學(xué)習(xí)。
讀好書不僅能夠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而且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智慧。以后我還要多讀好書,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懂事理的孩子。
資治通鑒故事讀后感500
“流水無弦萬古琴,《通鑒》無聲天下音”,讓我們?nèi)ラ喿x《資治通鑒》,了解其中的一個個歷史故事吧!
《資治通鑒》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編年體通史,與《史記》并稱為中國史家之絕筆。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顯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歷史。在這近20__年的漫長歲月里,發(fā)生了多少曲折動人的.故事??!比如:“戰(zhàn)國爭雄”、“楚漢相爭”、“三國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國”等等,便是這歷史長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掛書的李密、以死盡忠的豫讓、賢能勇猛的荊軻、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開北宋史學(xué)家、政治家司馬光所編著的《資治通鑒》,之所以命名《資治通鑒》是因為它意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只要我們認真閱讀它,便可以從中體會到烽煙四起的朝代戰(zhàn)爭,無數(shù)百姓處于流離失所、水深火熱的痛苦。我曾記得有這樣一段故事:李密小時候經(jīng)常牧牛,可他卻每每帶上幾本書,把書掛在牛角上,這樣便可以邊看邊牧牛了,后被瓦崗軍推選為“魏公”。為什么他們在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自學(xué)成才呢?而我們現(xiàn)在的條件比他們優(yōu)越幾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奮學(xué)習(xí)呢?
《資治通鑒》不僅為我們生動演繹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再現(xiàn)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還給了我們后人警醒。
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篇3
司馬溫公編纂《資治通鑒》不可說不受到《春秋》的影響。溫公早年便愛讀《春秋》,編出一部《資治通鑒》這樣的書可能是他一直的愿望吧。這部書剛出爐時,其實并未像今天這般受到人們普遍肯定,用溫公自己的話說:“修《通鑒》成,惟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紙,已欠伸思睡。”然而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這部被稱為帝王教科書的大作,最終綻放出比《春秋》更耀眼的光芒。
《資治通鑒》與《春秋左氏傳》在時間上大致承接,都是編年體史書,但《春秋左氏傳》寫出的更多是道義。因為在春秋那個時代,即使周王室衰微,在道義上還是有一定地位的,諸侯想要稱霸,在實力雄厚的前提下,還必須顧及周王室的顏面,打起‘尊王’的旗號,才能使得其他諸侯心服??v觀春秋時代幾個有實力的諸侯,如鄭莊公、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等,他們有的“奉天子以令諸侯”,有的“尊王攘夷”,在外交手段上的拿捏是很有藝術(shù)性的,不像戰(zhàn)國那樣全憑實力和暴力。雖說“春秋無義戰(zhàn)”,但比起戰(zhàn)國來說,至少是做足了表面工作的。所以,讀《春秋左氏傳》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民族幾千年來講的道德、禮義和廉恥都可以再里面找到源頭,它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影響很深,今天的中國人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標(biāo)準(zhǔn),大多還是出自這本書的。《春秋左氏傳》通過對道義的表現(xiàn),揭露出更深刻的人性。因為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人與人之間也沒有像今天這么多所謂道德的束縛,人的思想還未被封建統(tǒng)治所禁錮,使得最原生態(tài)的人性得以表現(xiàn),這也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讀完令人掩卷嘆息。
春秋的情義浪花流到戰(zhàn)國,拍打出另一番的激情澎湃。戰(zhàn)國是一個充滿激情而殘酷的大爭時代,在充滿熱血和激情地追求自強的同時,血腥和暴力始終充斥著整個戰(zhàn)國。從戰(zhàn)爭就可以看出,春秋時期戰(zhàn)敗大多是被俘,而戰(zhàn)國時期則全是大屠殺,一只延續(xù)到秦帝國的滅亡?!顿Y治通鑒》便是從韓、趙、魏三家正式立為諸侯開始的,從一個大分大爭的戰(zhàn)國時代開始,到另一個大分大爭的五代十國結(jié)束,大體來說歷經(jīng)五個統(tǒng)一(秦、漢、晉、隋、唐)、六個分裂(戰(zhàn)國、楚漢、三國、南北朝、隋末、五代十國),每個時代的人物和事件娓娓道來,大氣磅礴。《資治通鑒》所表現(xiàn)的側(cè)重點和《左傳》是不同的,它更注重挖掘歷史對現(xiàn)在的實用性,以史鑒今,借鑒歷史中的用人之道、管理之道及成功之道,學(xué)習(xí)其中說話的藝術(shù),做人的道理,還有對歷史趨勢的把握等等,這部書中的寶藏取之不盡。
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篇4
晉紀一(公元265—公元272)
公元265年
此時的中國歷史已進入后三國時代,蜀漢已經(jīng)滅亡兩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禪位于晉,十五年之后,東吳也將一統(tǒng)于晉,江山還是那個江山,豪杰依然是那些豪杰,只是江山的主人這次輪到了司馬氏。
如果花費一些筆墨來評價一下三國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實也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蜀漢的阿斗,本質(zhì)上兩個字:“茍安”。蜀漢滅亡之后,劉禪受封為安樂公,司馬昭對劉禪不太放心,經(jīng)常試探劉禪,根據(jù)《漢晉春秋》記載:
文王(司馬昭)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彼?,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编S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zāi)惯h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fù)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弊笥医孕Α?/p>
對于這樣的一段記載,后人對于劉禪的評價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說劉禪大智大慧,深通韜晦之道,國滅之后,能活到善終的國君實在是不多見,更多的人說劉禪是一個天良喪盡的不肖子孫,厚顏無恥之極。其實,到底該如何評價劉禪,我想這和生命的意義有關(guān)系,這是一個哲學(xué)問題,那就是人到底是為了什么而活著,什么是生活,所謂“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意義上,劉禪是一個成功者,因為他做得很好,但是生命的意義,真的是生下來活下去么?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實都不是亡國之君,但是大權(quán)旁落,主少國疑,又怎么能不滅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馬氏太強大了,從司馬懿歷經(jīng)司馬師、司馬昭到晉武帝司馬炎,都是善于權(quán)謀,心系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撫天下人心,整頓兵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歸司馬氏,也奈何不了司馬氏,更何況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當(dāng)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志得意滿之時,不知可曾想到,這樣一句顛撲不破的真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歷史的策劃者,有時候可以打瞌睡,但是歷史的結(jié)果一定是很公平的。
東吳的孫皓,本質(zhì)上也是兩個字“殘暴”,孫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惡于一體的末帝。后來,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所建的劉漢俘虜,押到首都平陽,皇帝劉聰問:你們司馬家自己殺來殺去,是為什么啊?司馬熾回答:我們家不互相殘殺,為您掃平道路,您老再天縱英明,能有機會做皇帝嗎?孫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興土木,強令文武百官入山采木,興建昭明宮。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選美女充入后宮。大臣們的女兒必須每年報一次,年紀到了十五六歲的要先讓他檢閱,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宮女、內(nèi)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殺死扔進水里漂走,或者剝?nèi)ッ嫫?,挖出眼睛,砍斷雙腳。
孫皓喜歡狂飲便經(jīng)常招群臣飲酒,每次都要強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發(fā)他人的過失。大臣無奈,互相攻訐,只要有說過孫皓的閑話的,必死無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個個膽戰(zhàn)心驚,赴宴前都要與妻子兒女灑淚相別。大臣們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總之殺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孫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會死掉的,會稽太守車浚,為人清忠,有一年會稽郡發(fā)生旱災(zāi),車浚上表請求賑災(zāi)。孫皓說“這老兒分明是想樹立自己的私恩啊,別讓他活了,殺了吧。”尚書熊睦見孫皓酷虐,便婉轉(zhuǎn)勸諫,孫皓嫌直接殺了不解氣,派人用刀背敲擊他的腦袋,敲得血肉模糊,體無完膚。(寫到這里真想說一個字“慘”啊。)
由此看來,在孫皓手下拿一份工資,真的不容易,的確是賣命錢,說實話,孫皓這樣的做派,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計孫皓是這樣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奂词悄酰跫词腔实邸比绱艘粊?,人人大懼,就連東吳宗親都嚇得膽戰(zhàn)心驚,紛紛逃往晉朝避難。
東吳國滅之后,孫皓也到了洛陽,做了晉朝的官,其為人處世和西蜀劉禪完全一樣,真正是一對活寶。據(jù)《世說新語》“排調(diào)”篇記載:晉武帝有一次在宴會上問孫皓:“聽說你們南方人好作《爾汝歌》你能作一首讓我聽聽么?”孫皓不假思索,舉起酒杯就口占一絕:“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孫皓已經(jīng)沒有心肝到這個地步了,我們還能說什么呢?忍著吧。
總之,三國歸晉,是歷史的選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一個新興的大一統(tǒng)王朝——大晉,會給我們帶來什么驚喜呢?看似錦繡繁華的天下,究竟會走向何方呢?知道后來歷史的人們,想必已是“雙淚墜清波”了,因為這段繁華的時間太過短暫,漢族的祖先注定要經(jīng)受一次更大的洗禮,差一點亡國滅種啊。當(dāng)然這是后話了,先放下暫且不提。
司馬炎終于作了名正言順的皇帝了,日后被后人稱作晉武帝的這位皇帝,在當(dāng)今社會的名聲不是很大,幾乎沒有人稱他是明君,但是這位仁兄可的確是千古一帝??陀^地說在中國帝王明君排行榜中,進不了前十,但是也絕不會跌出十五名之后。一個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有的人說,選美啊。當(dāng)然,美是要選的,不過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說,安撫天下啊。這就不必你說了,其實一直在安撫天下。那么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關(guān)鍵,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請注意后面的一句話,并領(lǐng)有藩地,開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這太簡單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實不然啊,其實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語氣),寫到這里就引出了一篇絕大的話題,其實這個問題,困擾了中國王朝歷史幾千年,這個問題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
晉武帝急于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是因為他總結(jié)歷史發(fā)現(xiàn),曹操當(dāng)年篡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東漢的宗親在地方?jīng)]有實權(quán),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權(quán)之外,在地方并沒有強有力的奧援,而司馬氏篡曹魏則同出一轍,假如曹魏宗親,在幾個重要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那么天下就不會被司馬氏輕易篡奪。想到這里,篡權(quán)出身的司馬炎渾身一激靈,可怕啊。還等什么,馬上封王,讓司馬氏宗親,在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來拱衛(wèi)朝廷,但是司馬炎沒有想到,這正為后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患,的確,別人是沒有實力來爭奪你的江山了,但是你們司馬家就真的鐵板一塊么?其實歷史不是沒有給晉武帝機會,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就充分說明了,地方實力過于強大,是會造反的,只可惜從晉武帝的出身來看,他當(dāng)然是不容易想到這一層的。
就此我們可以再深入的討論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我們國家?guī)浊昱`、封建王朝沒有找到正確解決辦法的難題。
首先,大多數(shù)人是贊同中央集權(quán)的,但是中央過度集權(quán)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因為地方上畢竟是會發(fā)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處理事情的權(quán)限畢竟要請示中央,過去的通信也不發(fā)達,這樣一來,耽擱的時間長了,極易釀成民變和邊患,歷代的農(nóng)民起義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張角、黃巢、洪秀全等人,就是占了這樣的一個便宜,另外中央集權(quán)也容易造成軍隊?wèi)?zhàn)斗力弱化的問題,如東漢,趙宋,大明(永樂之后),權(quán)力在中央,將領(lǐng)的頻繁調(diào)動,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問題,就無從提升軍隊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異族入侵,后果就不堪設(shè)想了。
其次,把權(quán)力大幅的下放給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問題解決了,民變和邊患消除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也比較強悍,邊陲無患,地方綏靖。但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出現(xiàn)了,隨著地方實力的逐漸膨脹,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差,最后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騰出手來,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見了??傊胤綑?quán)力過大,十有____到了最后是要造反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初期的永樂靖難,清初期的三藩之亂和清末期的各省獨立,民國的軍閥等等。
因此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實在是歷代中國王朝,最為頭痛的問題。晉武帝分封司馬氏宗親為王,看起來好像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但是這個問題的實質(zhì),卻是如此的深刻,這也是西晉王朝迅速衰落和滅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從這個層面來看,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還是個人,必須懂得權(quán)力該如何分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
當(dāng)然身處公元265年的晉武帝司馬炎,不會想到這么多的問題,屬于他的歷史舞臺,還有相當(dāng)?shù)囊欢螘r間,暴風(fēng)雨終究回來,但是至少暴風(fēng)雨現(xiàn)在還沒有到來,西晉王朝的欣欣向榮,大臣們的勵精圖治仍將繼續(xù)。
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篇5
《資治通鑒》在編年體史書領(lǐng)域和中國寶貴文化遺產(chǎn)領(lǐng)域之所以享有盛譽,我想一定與作者創(chuàng)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該書特別的語言形式和經(jīng)世致用的目的有關(guān)。由于《資治通鑒》的確太博大精深了,無論我如何努力,也只能窺見書中的一角,但是就是憑著這種熱愛的精神,我也想談?wù)勛约簩τ凇顿Y治通鑒》的一點感受。
首先是感覺到司馬遷著作該書時的細致和認真。在閱讀《資治通鑒》文言文版本的時候,就被該書中不厭其煩的注釋、考異感染了興趣。從前,我讀書都是“盡信于書上”的,即書中說什么,我便相信什么,而當(dāng)看了《通鑒》之后,我的一個很有體會的想法是,原來歷史書中寫的歷史也是不能盡信的。我們要讀歷史,就應(yīng)該像司馬遷那樣,進行辨析似的閱讀,對所讀到的史實進行驗證推理,取其精華,積累經(jīng)驗。而正是因為司馬遷著書的細致認真,從而才為我們不厭其煩地留下各種線索和史料,讓我們更加客觀地了解歷史的。
另一點是從《資治通鑒》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語言運用極其簡練,通俗易懂,脈絡(luò)分明?!顿Y治通鑒》全文一般沒有太多的偏僻字,即使橫跨一千多年的今人,只要有點文言文功底都可以讀個明白。記述各種事情和描寫各種場景,尤其是戰(zhàn)爭方面的題材的文章,司馬遷總是將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讓讀者能夠一目了然。這種重視情節(jié)描述的寫法值得今人借鑒。
另外,司馬遷在每一篇文章的結(jié)尾處通常都會給出自己的點評,并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理論上去。司馬遷的這些觀點和思想這好迎合了發(fā)展一個國家政治經(jīng)濟的需要,今人閱讀起來,也會得到許多借鑒作用。我想,這大概也是《通鑒》流傳至今,仍然廣受歡迎和好評的原因。
總之,閱讀《通鑒》受益匪淺,我想,有機會,我還要把文言文版的《通鑒》繼續(xù)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