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
王昌齡《出塞》,此詩內容講述了有關慨嘆遠征之苦,良將之苦。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爭,使國家得到安寧,讓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翻譯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zhàn)萬里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出塞》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碧热艄ヒu龍城的衛(wèi)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
出塞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zhàn)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fā)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出塞》創(chuàng)作背景
《出塞》的寫作背景:當時唐朝的北方邊境已是危機四伏。早在武則天時期,契丹李盡忠反叛唐朝,攻占了營州。安西地區(qū)突厥猖狂,唐朝的安北都護府被迫南遷。開元年間,唐玄宗聽取張說的進諫,改革“府兵制”及土地政策,經過數年的戰(zhàn)爭,逐漸奪營州,安定北方邊境,并使安北都護府遷路上所寫。
出塞該詩是作者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秦漢以來,邊關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歸。詩人關心邊事,同情長期征戰(zhàn)的士兵,認為邊防上的要害問題是將領無用,不能抵御來犯的敵人,因此借樂府舊題《出塞》作詩以昔諷今。
《出塞》作者介紹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
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
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