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原文及注釋
學(xué)習(xí)《答謝中書書》一文,此文主要的具體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蕩,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1),沉鱗競躍(2)。實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樂以來(4),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5)。
【注釋】
(1)頹:落下去。(2)沉鱗:水中的游魚。(3)欲界:佛家語,即人世間。(4)康樂:指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謝靈運襲封康樂公,喜游山水。(5)與: 參與、領(lǐng)略。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作者】
1、《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xué)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fā)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nèi)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
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dāng)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堪稱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陶弘景,字通明,自號隱居先生或華陽隱居,卒后溢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鎮(zhèn)江一帶)人。陶氏生活于南朝,歷經(jīng)宋、齊、梁三朝,是當(dāng)時一個有相當(dāng)有影響的人物,博物學(xué)家,對本草學(xué)貢獻尤大。
【鑒賞】
優(yōu)美的自然山水風(fēng)光,給作家創(chuàng)造意境、寄托情懷,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材料。齊梁時期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篇寫景寄情的名作。謝中書名微(或作徵),字元度。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仕梁為中書鴻臚,故稱“謝中書”。陶弘景給謝中書的這封信,劈頭就說: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就接觸到主題,為自己信中談?wù)撋剿畯埍?,并通過借古證今,強調(diào)山川之美。這個起筆,句意足以統(tǒng)帥全篇,雖只是個開頭,尚未說到山川如何之美,但是贊美之情已溢于言表;這不但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而且令讀者產(chǎn)生急于要一讀下文的心情。當(dāng)然,這里的“山川”是指以山川為主體的美麗的自然界,作者用借代手法使“山川”這個詞語在具體的語境中具備了更多的意蘊,也引起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接著,作者便心折地寫道: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边@是開頭總起之后的分承,一句寫山,一句寫水。“入”字化靜為動,好象山峰一意要將它的頭頂伸入云端里去,給人以出塵離俗之想。這里的水也不是混濁腐穢、淤淺停蓄,而是清深明凈,潺湲流瀉,仿佛明鏡一樣,照徹人的心胸,令人臨流窺澗,濁念頓消。在分寫山水之后,作者又合寫一筆: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只見那兩岸的高山,峭立如壁; 而石頭則五色斑斕,交相輝映。這些都倒映在清澈的水底。光景多么奇絕、多么絢麗。但是,山川之美絕不止于自身所呈現(xiàn)出的奇觀異彩,另外還有附麗于山水而使山水增色的其它自然景物。這些景物與山水緊密相連,融為一體,因此也就成了整個山川之美的有機組成部分。作者對此作了進一步的動人描繪。首先是“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山上樹木常青,綠竹猗猗,經(jīng)霜不凋,四季爭榮。即使時值秋冬,這里也是生機盎然,毫無蕭條肅殺之感。多么宜人的環(huán)境,與高隱者的情志又是多么契合! 四時景色有這樣的特點,那么一天中晨夕之景又是如何呢?作者接著寫道:“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碑?dāng)輕紗似的晨霧逐漸消散,山水從朦朧中露出綽約的豐姿;佳樹美竹,也更加青翠欲滴。這時,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山川草木,映日生輝,景色何等鮮明! 猿猴歡欣跳躍,成群結(jié)隊,嬉戲于山巔水涯;此呼彼應(yīng),鳴聲不絕。百鳥爭飛于丹崖翠谷之中,相逐于茂林修竹之間,歡呼歌唱,百囀千啼。及至夕陽將墜,滿天彩霞映在水中,引得那深藏在水底的魚兒也紛紛浮上水面,潑刺蹦跳,鱗光閃閃。這里句中用一“亂”字,充分寫出了猿鳴鳥呼的群動之歡;著一 “競”字,有力地表現(xiàn)出魚躍清波的無限樂趣。作者對山川之美,從山高水清到四時佳景,再到晨夕風(fēng)光,層層描繪,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實寫,有虛寫;清辭麗句,如詩如畫,令讀者心馳神往,陶醉于美境之中。然后,用一句話來歸結(jié): “實是欲界之仙都。”稱贊這里確實是人間的仙境。這是極高的評價、贊美。我們由此可以體會到他對山川之美的動人描繪,正表現(xiàn)了他對巖居學(xué)道生活的熱愛,而且,顯然是以這個“仙境”中的“神仙” 自居、自矜,甚至自豪的。誠然,作者意識到他是不能完全忘卻世務(wù)、不過問政治的,他與那“遺世獨立”的“神仙”畢竟不同,所以他說這個“仙境”是“欲界之仙都”,他不能、也沒有離開塵世,他只是為在塵世能置身于這樣的“仙境”而感到欣喜罷了。這就在寫景之作中坦露了他作為“山中宰相”的心靈,同時也為我們探求其描摹山水的動因提供了一把鑰匙。最后,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寫道: “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彼J為自謝靈運以后,就不曾再有能象謝氏那樣贊許山水之奇妙的人。這句話正面的意思是說: 只有他才能象謝靈運那樣對山川之奇妙深刻領(lǐng)會,并給予極高的贊美。謝靈運是前代頗負盛名、酷好游山玩水的大詩人?!赌鲜贰氛f他“愛山水,每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數(shù)十里,莫不備登”。作者以他作陪襯,就更顯得自己流連山水是繼跡先賢,值得自豪,也顯得他在信中的贊許,確是山水“應(yīng)得之譽”,從而再次強調(diào)了山川之美。全文至此以稽古作結(jié),恰好與起筆遙相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嚴謹,針線綿密,突出了主題。
這封信的語言有濃厚的駢儷氣息,顯示出南北朝時期的文風(fēng)。不過,它并不是純粹的駢文。自開頭至“沉鱗競躍”四字一頓,句式整齊,而后面兩句卻字數(shù)不等,句式參差,這就構(gòu)成了駢散結(jié)合的體式。再就四字一頓的句子來說,“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是奇句,接著“高峰入云,清流見底”便是屬對嚴謹?shù)呐季?。下面“兩岸石壁,五色交輝”是奇句,但是和“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連起來看,又成了對仗較寬的偶句。再下面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與“夕陽欲頹,沉鱗競躍”又是嚴格的扇面對偶句。四字一頓的句子,內(nèi)部又是奇偶相生、駢中有散。這樣的語言吸收了駢文的長處,有比較整齊的律動; 又避免了駢文常見的短處,無呆板之弊;而且,讀起來音調(diào)鏗鏘,節(jié)奏鮮明。作者以優(yōu)美的語言,表現(xiàn)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光,形式與內(nèi)容完美地統(tǒng)一在一起,難怪寥寥六十八字的短簡,就能將山川之美,描摹盡致,令人讀起來神氣飛越。真是一字千金,不愧為千古傳誦的山水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