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元曲家是哪四位名人
元曲四大家是指誰呢?又是因什么而出名的呢?元曲,你了解多少?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四大元曲家是哪四位名人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內(nèi)容僅供參考!
四大元曲家是哪四位名人
元曲四大家是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chuàng)作的成就。
元曲大家中,著名全能曲家吳梅推崇王實甫、關漢卿和馬致遠三家。他說:“嘗謂元人劇詞,約分三類:喜豪放者學關卿,工鍛煉者宗實甫,尚輕俊者號東籬?!?/p>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
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韻》序中說:“樂府之盛之備之難,莫如今時…其備則自關、鄭、白、馬.一新制作。”
但是,周德清雖以四人并稱,卻沒有以“四大家”稱呼四人。這些說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漸形成的。最終統(tǒng)一于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人。
關漢卿,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代表作《竇娥冤》。賈仲明《錄鬼簿》吊詞稱他為“驅(qū)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
據(jù)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xiàn)存18部。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diào)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關漢卿以雜劇的成就最大,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shù)10多首。關漢卿塑造的“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家圣人”。
關漢卿的雜劇內(nèi)容具有極強烈的現(xiàn)實揭發(fā)性,同時具有十分鮮明的反抗精神。
他不滿于當時社會動蕩中激烈的階級矛盾,表現(xiàn)了對上層腐敗黑暗現(xiàn)象的揭示和諷刺,同時,也表達了下層人民的同情和感傷。
白樸,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其代表作《梧桐雨》,在元代雜劇的文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據(jù)元人鐘嗣成《錄鬼簿》著錄,白樸寫過15種劇本,這15種是:
《唐明皇秋夜梧嗣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唐明皇游月宮》《韓翠顰御水流紅葉》《薛瓊夕月夜銀箏怨》《漢高祖斬白蛇》《〈蘇小小月夜錢塘夢》;
《祝英臺死嫁梁山伯》《楚莊王夜宴絕纓會》《崔護謁漿》《高祖歸莊》《鴛鴦間墻頭馬上》《秋江風月鳳凰船》《蕭翼智賺蘭亭記》《閻師道趕江江》。
加上《盛世新聲》著錄的《李克用箭射雙雕》殘折,共16本。
如今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裴少俊墻頭與上》三種,以及《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雕》的殘折,均收人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一書中。
白樸的翩作,所著作的內(nèi)容,多源于歷史傳說,劇情多為佳人才子的風流韻事。
比如記錄唐明皇與楊貴妃纏綿愛情故事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再比如寫李千金沖破世俗禮教,自擇配偶的《鴛鴦間墻頭馬上》。
馬致遠,晚號“東籬”,以此來效仿陶淵明之志,他比關漢卿、白樸等人稍晚,其代表作為《漢宮秋》。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六種,但是飲食時代變迂,多有遺失,現(xiàn)在存世的有《呂洞賓三醉岳陽樓》《江州司馬青衫淚》《半夜雷轟薦福碑》《破幽夢孤雁漢宮秋》《西華山陳摶高臥》《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梁夢》七種。
其散曲作品輯車《東籬樂府》,其中收錄小令104首,套數(shù)17套。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價:“馬東籬之詞,如朝陽鳴風。
其詞典雅清麗,可與靈光景福兩相頡頏,有振鬣長鳴萬馬皆喑之意。又若神風飛于九宵,豈叮與凡馬共語哉!宜列群英之上?!?/p>
馬致遠的作品以反映退隱山林的田聞題材為多,風格奔放飄逸?!稘h宮秋》被后人稱作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人《東籬樂府》。馬致遠少年時追求功名,但卻未能得志。
明初賈仲明曾稱贊他是“萬花叢里馬神仙”。馬致遠實際是當時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
他晚年退隱田園,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間友”的生活。然而,正是這種逃避現(xiàn)實的厭世的態(tài)度大大影響了他的創(chuàng)作成就。
作品除散曲外,今存雜劇《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等七種。
鄭光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代表作《倩女離魂》。
據(jù)文學戲劇界的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xiāng)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攝政》《虎牢關三戰(zhàn)呂布》等。
鄭光祖一生從事于雜劇的創(chuàng)作,在當時的元曲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當時演唱元曲的伶人,都尊稱他為鄭老先生,他的作品被廣泛地傳播,在民間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shù)二曲。這些散曲的內(nèi)容,飽含對陶淵明的歌頌,以景抒情,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以及對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
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稱贊鄭光祖為“大美”頗具明德光輝之才能,名不虛傳。
而鐘嗣成在《錄鬼簿》中也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認為他是滿腹的錦繡文章和才學,才能寫出這樣驚人的字句來,今古相交,簡直可以稱之為“詞壇老將伏櫪”。
而王國維也在《宋元戲曲史》給予了他“清麗芊綿,自成馨逸”“均不失為第一流”的評價。
元曲介紹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fā)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diào)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
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nèi)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元曲發(fā)展歷程
興起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散曲和元雜劇):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shù)的散曲;二是由套數(shù)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范,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吧⑶笔呛汀皠∏毕鄬Υ嬖诘?。劇曲是用于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shù)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叨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xiàn)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
發(fā)展
元曲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比如關漢卿的雜劇寫態(tài)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shù)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chuàng)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yōu)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chuàng)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yè)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suī)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yè),他們講究格律辭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yǎng)浩、徐再思等。
總之,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chuàng)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chǎn)。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曲三要素:唱(唱詞),科(動作),白(對白)
元曲的代表作:竇娥冤,天凈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