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三則·其三》原文及翻譯
學(xué)習(xí)關(guān)于《狼三則·其三》的文言文,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第三則主要是著重表現(xiàn)狼的爪牙銳利,但最終卻落得個被屠夫殺死的下場,作者借此肯定屠夫殺狼的正義行為和巧妙高明,突出狼的貪婪。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guān)于《狼三則·其三》原文及翻譯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內(nèi)容僅供參考!
《狼三則·其三》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顧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之以歸。三事皆出于屠;則屠人之殘爆,殺狼亦可用也。
翻譯
有一個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緊緊地追趕著。路旁有個農(nóng)民留下的田間休息處,他就跑進去躲藏在里面。狼從苫房的草簾中伸進兩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讓它離開,但是沒有辦法可以殺死它。只有一把不滿一寸長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豬的方法往里吹氣。
(屠夫)用力吹了一陣兒,覺得狼不怎么動了,才用繩子把狼腿捆起來。出去一看,只見狼渾身膨脹,就像一頭牛。四條腿直挺挺地不能彎曲,張著嘴也無法閉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注釋
1、暮:傍晚。
2、夜耕:夜晚替人耕田,打短工的。
3、為(wèi):被。
4、遺(yí):留下。
5、伏(fú):躲藏(也有人說是埋伏,躲藏更符合當(dāng)時情景。)
6、去:離開。
7、盈:超過。
8、負:背。
9、行室(xíng shì):指農(nóng)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創(chuàng)作背景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1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nèi)容極其豐富。多數(shù)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dāng)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yīng)的宿命論思想。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yīng)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寶應(yīng),居鄉(xiāng)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shù)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并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dāng)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醫(y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 "聊齋"是作者書屋的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共491篇,多為鬼狐故事,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
主要作品
除《聊齋志異》(包括嶗山道士、小青、畫皮等)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guān)農(nóng)業(yè)、醫(y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余篇;詩集6卷,1000余首;詞1卷,100余闋;戲本3出(考詞九轉(zhuǎn)貨郎兒、鐘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墻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fù)變磨難曲、增補幸云曲),以及《農(nóng)桑經(jīng)》、《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還有《狼》、《山市》、《口技》被選入人教版七年級課文。
蒲松齡的座右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郭沫若對其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