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有哪些語言特色_元曲語言特色介紹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雜劇和散曲,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嗽心男┱Z言特色_元曲語言特色介紹概述,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qū)Υ蠹矣兴鶐椭?/p>
元曲的語言特色
一、吸取民間文學(xué)特色,語言平易,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元曲的出現(xiàn)與形成是在宋、金說唱藝術(shù)十分發(fā)達的基礎(chǔ)之上形成的,元曲本身就是從下層人民生活中生長出來的一種文學(xué)形式,它來自民間,取材于民間,在民間流傳,用人民的口語抒寫人民的生活與感情,因而具有很強的民間文學(xué)氣息,表現(xiàn)手法上,或敘事詼諧風(fēng)趣,或抒情憨厚純樸,或譏評時弊,或諷鄙陋,于嬉笑怒罵中顯示出其獨特風(fēng)格。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般涉調(diào)·哨遍·高祖還鄉(xiāng)》就是這一類作品的典型代表,漢高祖劉邦衣錦還鄉(xiāng),春風(fēng)得意,可是睢景臣卻通過劉邦以往在家鄉(xiāng)時的一個鄉(xiāng)鄰的觀察和回憶,運用了夸張和對比等藝術(shù)手法,加上運用民間口語,化莊嚴神圣為可鄙可笑,語言詼諧幽默,生動風(fēng)趣,對高祖歸鄉(xiāng)一事做了辛辣的諷刺。再看《耍孩兒》中的一段曲詞:
“瞎王留引定火喬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見一彪人馬到莊門,匹頭里幾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一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一面旗,雞學(xué)舞;一面旗,狗生雙翅;一面旗,蛇纏葫蘆?!?/p>
這支曲子描寫的是皇帝出行時,儀仗隊中的彩旗招展的景象,皇帝的威儀本來是最神圣,最崇高的,可是,在這位鄉(xiāng)民的眼里,再神圣,再崇高的威儀也只不過是粗鄙可笑的“鄉(xiāng)下玩藝兒”,頂多不過有點“雞模狗樣”罷了。
民間方言俚語的大量使用,是散曲的顯著特色,這些生動活潑的方言俚語,既使作品變得更加通俗平易,又使作品的諷刺力度得到強化。
例如,王實甫的《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叨叨令》中的唱詞:
“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溫故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后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
在這段曲詞中,二話語的大量使用,體現(xiàn)了北方的方言特色,曲詞既通俗平易,又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情趣。
二、插科打諢角色分明,念白與唱分工明確,豐富多彩
在元雜劇的語言中,念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包括對白、獨白、旁白等,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在元雜劇中,念白與唱分工明確,豐富多彩,一般來說,念白大多通俗平易,口語化,一般是散文,演員易于演唱,聽眾易于接受,只要是劇中人物都有念白。例如,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第二折中的一段對白:
“(孛老云)孩兒,羊肚湯有了不曾?(張驢兒云)湯有了,你拿過去。(孛老將湯云)婆婆,你吃些湯兒。(卜兒云)有累你。(做嘔科云)我如今打嘔,不要這湯吃了,你老人家吃吧。(孛老云)這湯特做你來與你吃的,便不要吃,也吃一口兒。(卜兒云)我不吃了,你老人家請吃。”
在這段對白中,人物言語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樣自然、貼切,沒有絲毫加工的痕跡。
元雜劇中的唱詞講求音韻,顯得比較高雅,在演唱上,唱詞則是由主人公一人獨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念白,念白與唱詞分工是十分明確的。唱詞由主人公一人獨唱,這可說是元雜劇獨有的特色。
三、人物性格鮮明,角色語言個性化
元曲在人物描繪上,十分重視語言的描寫,語言描寫個性鮮明,生動傳神。例如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的幾個主要人物的語言就十分突出,在劇中,崔鶯鶯作為一個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她重情重義,對愛錢忠貞執(zhí)著,例如,在鶯鶯和張生的婚事定下來后,老夫人又提出張生考中狀元方能成親的條件,鶯鶯則這樣勸張生“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簡短的幾句,鶯鶯渴求幸福,向往愛錢,鄙視功名的性格就躍然紙上。張生雖然渴望愛錢,但又過于軟弱,經(jīng)不起挫折,在鶯鶯賴簡之后,他也說“此一念小生再不敢舉……眼見休也”,在老夫人要他考狀元時,他也說“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紅娘作為崔、張二人愛情的信使,則具有聰明機智、能言善辯、語言潑辣的性格特點,例如,張生第一次見到紅娘作自我介紹時,紅娘以“得問的問,不得問的休胡說”搶白了他;在鶯鶯賴簡之后,張生不知所措,紅娘就責(zé)備他“沒人處則會閑磕牙”;鶯鶯看到紅娘帶來的張生的.簡帖,假意發(fā)怒,紅娘立即指責(zé)她“不肯搜自己狂為,則待要覓別人破綻”。這些個性化的人物語言,生動傳神,使人物形象豐滿有特色。
四、講究音韻,押韻工整
元曲作為一種韻文,是很講究音韻的,其中的散曲是在宋、金時的 民謠俚歌的音樂基礎(chǔ)上形成的,它分小令與套曲兩種。一般來說,小令是單支曲子,用韻上要求一韻到底,例如,關(guān)漢卿的《南呂·四塊玉·別情》:
“自送別,心難舍,一點相思幾時絕?憑闌袖拂揚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p>
在這首小令中,“絕”、“雪”、“也”為韻腳,全曲只有一支曲子,同押一韻,韻律整齊劃一,情感抒發(fā)一氣呵成,音韻與情感合二為一,相得益彰。
當然,小令還應(yīng)包括“帶過曲”與“重頭小令”,“帶過曲”是三個以下的單支曲子的聯(lián)合,“重頭小令”則是由同題同調(diào),內(nèi)容相聯(lián),首尾句法相同的數(shù)支小令聯(lián)合而成的。在用韻上,“帶過曲”必須是同一宮調(diào),并且音韻銜接,同押一韻。“重頭小令”中的數(shù)支曲子,則可同押一韻,也可各押一韻。
例如鄭光祖的《雙調(diào)·折桂令·夢中作》:
“半窗幽夢微茫,歌罷錢塘,賦罷高唐。風(fēng)入羅幃,爽入疏欞,月照紗窗??~緲見梨花淡妝,依稀聞蘭麝余香,喚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這首曲詞由兩支小令聯(lián)合而成,屬雙調(diào),其中“?!薄ⅰ疤痢?、“唐”、“窗”、“妝”、“香”、“量”是韻腳,兩支小令用韻工整,同押一韻。
套曲在用韻上要求全套同押一韻,例如杜仁杰的《般涉調(diào)·耍孩兒·莊家不識勾欄》包括《耍孩兒》、《六煞》、《五》、《四》、《三》、《二》、《一》、《尾》八支曲子,這八支曲子在用韻上同押一韻,十分工整。
總之,元曲作為一種文學(xué)樣式與唐詩、宋詞一樣,在史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元曲在語言上體現(xiàn)的大眾化、口語化的特點,與其形成的歷史基礎(chǔ)是分不開的,而音韻性和角色語言的性格化,則是元曲作為一種戲曲文學(xué)作品所必備的,以上分析也只是對元曲語言上的幾個主要特色略作闡述。在創(chuàng)作上,元曲力求通俗平易,做到雅俗共賞,這也就為明、清戲曲的進一步發(fā)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chǔ)。
元曲的用詞特點介紹
第一,抒情性強,反復(fù)渲染人物的感情。
元雜劇中的曲詞普遍具有抒情性強的特點,并且對人物的感情反復(fù)渲染,務(wù)盡務(wù)透,這一點和詩詞作品強調(diào)含蓄蘊藉、點到為止大不相同。
如竇娥冤第一折里的“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等幾段曲詞,是表現(xiàn)竇娥對自己的命運的悲嘆的。
她先說自己“滿腹閑愁”,老天知道了都會傷感;再盡情傾訴自己愁苦的情狀:每日寢食不安,日夜受煎熬,看到爛漫的花枝、圓圓的月亮,也只能加倍覺得傷心斷腸,心里是說不出的焦慮、煩悶,眉頭總是緊鎖著;接著她感嘆自己的愁苦沒有盡頭,隨即簡略回顧了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最后她無可奈何地寬慰自己,把自己的不幸命運歸因于前世注定,為了來世的幸福,此生她要好好積德。
這幾段曲詞將竇娥內(nèi)心的痛苦、愁悶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動人心弦。
又如發(fā)三樁誓愿的`場面,竇娥都是先用說白提出誓愿,然后用“曲”抒發(fā)感情,曲詞里相應(yīng)使用了三個典故,將皇天能夠體察冤情、自己的冤屈定能感天動地的意思說足說透,增添了感染力。
第二,樸素本色,貼合人物的性格和處境。
《竇娥冤》是由竇娥一人主唱的,她的唱詞樸素通俗,多用當時流行的俗語,大量引用民間故事、歷史故事,因此,她的唱詞明白好懂,生動活潑,內(nèi)容豐富,很有表現(xiàn)力。
此外,作者對人物在特定時候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設(shè)計的唱詞非常貼切,劇中的人物因此而顯得活生生的,好像就在我們眼前一樣。
如第三折“快活三”“鮑老兒”兩支曲詞,這是竇娥臨刑前和婆婆訣別時的唱詞。她一面為自己的身世傷心,一面向婆婆“交代后事”。
她反復(fù)唱“念竇娥”,表現(xiàn)了她在生命即將結(jié)束時回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悲不自勝的心情。
她向婆婆“交代后事”:“念竇娥伏侍婆婆這幾年,……只當把你亡化的孩兒薦。”這幾句唱詞看起來平平淡淡,實則意蘊無窮,極為動人。它讓人感受到竇娥這位生命無端被戕害的青年婦女對生命的留戀,而她臨死前對婆婆提出的要求之低,又表現(xiàn)了她在婆婆面前一貫的善良與溫
元曲體制具體表現(xiàn)
1、宮調(diào):宮調(diào)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diào)式,曲與宮調(diào)出于隋唐燕樂,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宮四調(diào),通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五宮)、大面調(diào)、雙調(diào)、商調(diào)、越調(diào)(四調(diào)),曲的每一個宮調(diào)都有各自的風(fēng)格,或傷悲或雄壯,或纏綿或沉重。元曲中的戲曲套數(shù)和散曲套數(shù),是由兩支以同一宮調(diào)的不同曲牌相聯(lián)而成。
2、曲牌: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diào)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絳唇》、《山坡羊》等總數(shù)很多,元代北曲共335個,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diào)、唱法,同時也規(guī)定了該曲的字數(shù)、句法、平仄等。據(jù)此可以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fā)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和詞牌名相同的,但是內(nèi)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還有專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調(diào)而無曲詞。
3、曲韻:元曲在押韻方面嚴守《中原音韻》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韻上有以下特點:平仄通押,不避重韻,一韻到底,借韻、暗韻、贅韻、失韻。
4、平仄(zè):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詩詞更嚴,而特別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對仗: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曲的對仗形式有“兩字對”、“首尾對”、“襯字對”等十三種,在語言的運用和詞序組合上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xiàn)象更普遍;句中自為對;錯綜成對或倒字為對,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語入對。
6、襯字:曲與詞最顯著的區(qū)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guī)定必須的字數(shù)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傳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帶過曲),套數(shù)四百七十余套,雜劇一百六十余部(本)。 在眾多作家中,對元曲的形成作出開創(chuàng)性貢獻的是元好問,他生于金元戰(zhàn)亂之際,是名冠金元兩代詩壇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潤疏俊,迥出時作,對元曲創(chuàng)作起著啟導(dǎo)統(tǒng)領(lǐng)、規(guī)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