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的藝術風格特點
你了解元曲的藝術風格特點有什么嗎?元曲四大家分別是誰呢?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元曲的藝術風格特點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內(nèi)容僅供參考!
元曲的特點
1、民間性。元曲是人民群眾的戲曲;2、廣泛性。元曲題材極為廣泛;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種社會矛盾深刻而直白;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間理想;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劇,也有大喜劇;6、藝術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藝術硬功將歌、話、舞、斗緊密結合。
元曲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詞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藝術色彩都較多較濃,特定時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詞曲均不限形式,基本點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來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調(diào),所以元曲又叫北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始于宋代,鼎盛于元。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于不同的文學體裁。但也有相同之處。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劇曲又稱之為樂府。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元曲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zhì)樸自然的情致。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chuàng)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yè)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yè),他們講究格律辭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
元曲四大家是誰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chuàng)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在1234年前出生于解州,漢卿不是他的本名,而是他的字,號已齋。白樸,在1226年出生于汴梁,本名白恒,字仁甫,后來改名為白樸,字太素,號蘭谷,白樸一輩子沒有進入官場,但是他在江湖上是著名的雜劇作家,世人將他與鄭光祖、馬致遠、關漢卿并稱為元曲四大作家,其代表作有《天凈沙·秋》《裴少俊墻頭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等。馬致遠,在大約1250年間出生于元大都,元代的著名雜劇家、作家、散曲家、戲曲家,后來被人們贊譽為'馬神仙',和關漢卿、鄭光祖、白樸被稱作'元曲四大家',其主要作品有《天凈沙·秋思》等等,所作雜劇已知有15種,散曲120多首,其中《天凈沙·秋思》被后人稱作秋思之祖。馬致遠年輕的時候,命途多舛,仕途艱難,晚年因為不滿當時的朝政,而選擇隱居在田園生活,傳說他死于泰定元年以后。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關漢卿
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大約生于金代末年(約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后)
元代雜劇作家。關于關漢卿的籍貫,元大都(今北京市)(《錄鬼簿》)、解州(在今山西運城)(《元史類編》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說法。約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時,賈仲明《錄鬼簿》吊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關漢卿曾寫有(南呂一枝花)贈給女演員珠簾秀,說明他與演員關系密切。據(jù)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xiàn)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尚有分歧。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diào)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關漢卿生平事跡不詳,根據(jù)零碎的資料來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躍于約1210年至約1300年(元成宗大德)間。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動,也曾到過汴梁、臨安(今杭州)等地。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有《竇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shù)10多首。
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的形象也廣為人稱。水星上有一座環(huán)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關漢卿從小生活在一個醫(yī)生的家庭,由于金代的山西南部地區(qū)戲曲活動一直很盛,即使在金代末年也未減弱,故關漢卿從小即受到戲劇的熏染,漸而參加戲曲班社的活動,因此在金王朝滅亡之前,他已經(jīng)成為一個較成熟的戲劇作家了。
元滅金后,定都大都(今北京市),關漢卿來到當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并在這里專事戲劇活動。由于他寫了一個名叫《伊尹扶湯》的劇本,經(jīng)過認真排演后,拿到宮廷獻演,得到了皇帝和官員們的稱贊,關漢卿由此聲名大振。
關漢卿以他的多才多藝,成為當時戲劇界的領袖。他一生創(chuàng)作多達67個劇本,還有不少散曲和套曲,至今仍有他的18個劇本和一百多首散曲流傳下來。這十八個劇本是:《溫太真玉鏡臺》、《趙盼兒風月救風塵》、《錢大尹智寵謝天香》、《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包待制智斬魯齋郎》、《杜蕊娘智賞金線池》、《感天動地竇娥冤》、《望江亭中秋切膾旦》、《關張雙赴西蜀夢》、《閨怨佳人拜月亭》、《關大王單刀會》、《詐妮子調(diào)風月》、《山神廟裴度還帶》、《鄧夫人苦痛器存孝》、《狀元堂陳母教子》、《劉夫人慶賞五侯宴》、《錢大尹智勘徘衣夢》、《謝天香》。
關漢卿的散曲全收在《金元散曲》中。《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是他的優(yōu)秀代表作。
白樸
白樸,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蹤不詳。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縣),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土,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
在元代雜劇的創(chuàng)作中,白樸更具有重要的地位。歷來評論元代雜劇,都稱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為元雜劇四大家。據(jù)元人鐘嗣成《錄鬼簿》著錄,白樸寫過15種劇本,這15種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唐明皇游月宮》、《韓翠顰御水流紅葉》、《薛瓊夕月夜銀箏怨》、《漢高祖斬白蛇》、《蘇小小月夜錢塘夢》、《祝英臺死嫁梁山伯》、《楚莊王夜宴絕纓會》、《崔護謁漿》、《高祖歸莊》、《鴛鴦間墻頭馬上》、《秋江風月鳳凰船》、《蕭翼智賺蘭亭記》、《閻師道趕江江》。加上《盛世新聲》著錄的《李克用箭射雙雕》殘折,共16本。如今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裴少俊墻頭馬上》三種,以及《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雕》的殘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一書中。
馬致遠
馬致遠生于公元1250年,約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字千里,生卒年不詳。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 晚于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作品以反映退隱山林的田園題材為多,風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點。有描述王昭君傳說的《漢宮秋》以及《任風子》等?!稘h宮秋》被后人稱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東籬樂府》。與關漢卿,白仁甫,鄭光祖等人并稱元曲四大家。 他少年時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參加元貞書會,與李時中、紅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寫《黃粱夢》雜劇。明初賈仲明為他寫的《凌波仙》吊詞,說他是“萬花叢里馬神仙”。元人稱道士做神仙,他實際是當時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錄鬼簿》說他曾“任江浙行省務官”。晚年退隱田園,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間友”的生活。他的逃避現(xiàn)實的厭世的態(tài)度大大影響了他的創(chuàng)作成就。作品除散曲外,今存雜劇《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等七種。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六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臥》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xiàn)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shù)17套。其雜劇內(nèi)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鄭光祖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 有關鄭光祖的生平事跡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從鐘嗣成《錄鬼簿》中,我們知道他早年習儒為業(yè),后來補授杭州路為吏,因而南居。他“為人方直”,不善與官場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場諸公很瞧不起他??梢韵胍姡墓賵錾钍呛芷D難的。杭州的美麗風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斷地觸發(fā)著他的感情,他本就頗具文學才情,于是開始了雜劇創(chuàng)作。